我们见过很多演员的爆发。
这个概念包括作品、奖项或者票房、人气等因素。
比如一部电影突然拿奖无数,各种影帝奖齐飞,或者连续电影票房大爆,人气直追大牌名角,这或也是那些有名声的演员经历过的情况。
但很少有人能一直维持巅峰而不坠。
这个巅峰非指人气,而是指表演的功力与作品的硬度。
更多时候,巅峰之时,就是下滑的开端。
就如惊艳一时、此起彼落的昙花。
区别只在花期长短。
最典型的例子可能是张家辉。
他以1989年的一部电影《壮志雄心》出道,饰演角色“张家辉”。
此后一路配戏,警匪黑帮、赌片和搞笑都试过,但一直都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
直到2004年参演杜琪峰的《大事件》,及其后的两部《黑社会》与《放逐》,开始了蜕变。
他的眼神开始变得锐利,收束起了喜剧电影中乱跳的表情,肢体语言也有了张力,表演风格渐进式成型,与早期在王晶电影中判若两人,而从这个时期开始,他的表演中有了一种“斗狠”的气质与意味。
2008年,一部林超贤的《证人》,帮助他一飞冲天。
如果计算所有奖项,他凭这部作品、这个角色拿了七个影帝奖,这部电影中的表演,正好是其“斗狠”式表演的巅峰,而这种模式的表演,也确实显得力道千钧,无论是他的影迷、导演还是投资方,都为之着迷,但对一个演员而言,这并不是一件好事。
择精要而论,张家辉的演技分三个层面,小人物底色、搞笑逗乐与斗狠,比如《证人》之后的《红河》是小人物,《旺角监狱》是小人物与斗狠,《线人》是冷面斗狠,《财神客栈》是搞笑,《大追捕》斗狠到底,《同谋》搞笑,《激战》的硬汉。
更多作品无须细数,2013年的一部《扫毒》或就是其“斗狠”表演的最后光芒。
其后作品,演技全然固化,无一可看。
因为失去了创造力。
另一个则是黎明。
从1985年开始各种龙套和配戏的黎明,早期资质表现平平。
但自从1994年的《都市情缘》惊艳爆发之后,以《堕落天使》、《甜蜜蜜》、《爱你爱到杀死你》及《半生缘》、《真心英雄》、《玻璃之城》一路走高,到2002年的《三更之回家》抵达表演能力的巅峰,一举夺得金马奖影帝。
其实回溯影路,之前曾讲过其早期表演的优势,比如《龙腾四海》的爆发张力、《都市情缘》的浪荡不羁、《堕落天使》的潇洒帅气及《真心英雄》里的绅士雅痞,这些光芒对于一个演员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但在一系列所谓文艺作品的被肯定之后,他却将这些优点全然抛之。
只剩下内敛,甚至是木讷。
随便列举,从《双雄》、《无间道3:终极无间》、《七剑》、《江山美人》一路到《梅兰芳》,除了内敛还是内敛,其后的《十月围城》与《火龙对决》就是最后的余晖,试图转型而不得,表演全然固化,一路下行至自导自演的《抢红》戛然而止。
真正的原因,仍然在于创造力的丧失。
故而一旦陷入千人一面,就是一个演员坠落的开始。
而这种情况,尤其那些本我底色演出的演员最容易遇到,他们一般属于起点较高但成长性不突出,若观察他们的早期作品和中后期作品,就会发现其表演方式几乎不会有太大的改变,譬如梁朝伟、刘青云和吴镇宇,也包括偶像派的郑伊健、古天乐和金城武。
其他一些演员的情况不尽相同,但大多数皆有相似。
这其实也就如数学概念的排列组合问题,当n值愈来愈小之后,就几乎不再有可供选择的余地。
而当一个演员的角色塑造手段只剩下寥寥两三种。
程咬金就是他们最好的写照。
如果其作品只能供粉丝欣赏而得不到大多数路人的激赏,基本就宣布了职业生涯的结束。
所以归根到底,在基本的演技能力成长起来之后,比拼的是演员的创造力。
比如同样的角色,如何在表演里添加细节和区别,而不同的角色,又如何去令他惊艳?
这个课题其实贯穿在任何演员的职业生涯中。
但选择与表现各不相同。
所以不断打破舒适区。
才是一个演员应该的选择。
如若躺在功劳簿上,僵化与烂片就是最后结局。
不过这件事情属于知易行难。
大概率无可避免。
也如昙花的盛放与枯萎。
刹那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