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支电影预告在朋友圈和微博疯狂刷屏,热度甚至大有盖过贺岁档新片的趋势。
短短十几秒的视频,生猛、黑色,裹挟着人性幽微与叙事的巨大悬念,凭这几个惊艳的镜头,影片提前预定了2021年度最期待的一席。
这支预告,来自曹保平导演的新作,《涉过愤怒的海》。
简短的五个镜头,传递出曹保平影像中一贯鲜明的个人色彩:
强烈的临场感和真实感、复杂的戏剧和情感张力、面向人性深渊的凝视。
而让黄渤周迅沦为“骗子”,彼此撕扯、欺骗,整个内地电影领域或许也只有曹保平才能做到。
类型之下,人性之上
曹保平是中国当下最优秀、成熟导演队列中的一个“异类”。
这种特殊不因为他影像风格或主题的独特性,而在于他所处的位置——电影商业化与自我表达的“灰色地带”。
人们很容易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到矛盾。
一方面他有强烈的叙事欲望,另一方面又强调人性的厚度;一边汲取类型所长,另一边则不断摧毁类型的框架与局限。
从《李米的猜想》到《烈日灼心》,曹保平奠定了其华语犯罪类型电影领军者的地位。他的故事总是好看的,《李米》和《追凶者也》灵感来自现实罪案,《烈日灼心》则改编自犯罪小说,影片保留了有嚼劲的剧情,高悬念性的情节保证了作品的观赏性和商业价值。
但与其说曹保平热衷于“犯罪”题材,不如说他痴迷非常态下的个体。
很多人说他电影中的悬疑手法是希区柯克式的,真相或者那个所谓的谜底并不重要,它们可能在故事开端或中段早就揭晓。真正重要的是人们的抉择与命运。这些构成导演更深邃、严肃的自我表达,也赋予影片区别于普通商业电影的作者属性。
《烈日灼心》里曹保平借角色说出对「人」的理解:人是所有神性和动物性的总和——
而犯罪事件营造的极端环境,是最生动的人性试炼场,亲身经历或被迫卷入其中的个体,冲撞着寻找真相,抑或人生的出路。
这一刻,善与恶的面纱都被撕开。
曹保平的电影,也有着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有趣的是,他对现实和时代的捕捉,同样由他所关注的个体与人性切入。
影片镜头下,往往是那些身居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曹保平很少追逐社会热点,他强调“非常精心地还原人物的生活”,从个体的境遇延展出社会和时代的全貌,从私人的经历勾勒出一代人共同的命运。
他电影里展现的“现实”几乎从来不会过时。
近15年前的《光荣的愤怒》聚焦打击农村黑恶势力,然而其本质如导演所说,是一个“反抗与被反抗”的故事,它关于弱者在强势压迫下的挣扎与反击。
《李米的猜想》中,城市飞速发展,人们追求功利化的生活意义。年轻人生存在夹缝中,被捆绑着向前,向狭隘的成功学屈服,追求物质与金钱的成就。为此,他们付出的代价是精神的孤独与灵魂的丧失。
《烈日灼心》里,辛小丰们无论如何无法打破命运的困局。面对人生与世事无常的深深无力感,在银幕之下的人们内心泛起多层涟漪。
《狗十三》则揭露了中国家庭中普遍存在却从未被正式提及的残酷真相。残暴却无法撼动的父权制度下,以爱为名的暴力,如同经历谋杀一般的成长,暴烈、无情地震动中国年轻观众的内心。
在《涉过愤怒的海》中,依然可以感受到曹保平电影里与个体相关的现实性。
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一桩少女谋杀案,将嫌疑人与被害人两个家庭的命运紧紧交缠在一起。
在同名原著里,父亲为了供女儿在日本留学日日捕鱼,父女之间鲜少交谈,沉默一直延续到女儿死讯传来。嫌疑人是女儿的男友,他在家人的庇护下逃回了国内,父亲只得独自踏上寻仇之路。故事中父女难以言说、不善表达的爱,是中国式亲子关系的缩影。
影片也延展出对Z世代的观察与探讨。成长于互联网大爆发的时代,社交媒体的兴起让他们越来越远离人与人之间直接、真实、原始的互动与情感。
不安、焦虑、孤独仍然是Z时代普遍的心理症结:一面恐惧寂寞,一面缺失感知情感的能力。影片中的悲剧,或许因此而来。
在曹保平的故事里,人们往往能照见自己,所以他的影片也总是灼心的。
“灼心”依旧,“愤怒”升级
曹保平很少重复自己。
他的作品坚持一贯的内在调性,但外在的形式与呈现,却不断在变化。他会根据作品内在的风格,生发出最适合故事的表达方式,最符合当下现实的影像语言。
在2006年问世的《光荣的愤怒》中,曹保平已经显露出独有的风格和成熟的作者语言。但他真正以导演的身份进入普通观众的视野,是通过2008年的《李米的猜想》。
影片入围国内外多个电影节展,当年在内地收获1400万的票房。可导演对故事仍有遗憾,基于某些原因的考虑,影片删减掉了50分钟的素材。
直到2015年上映的《烈日灼心》,曹保平也逐渐在审查、市场与创作之间,艺术性与娱乐性之间,找到了完美且舒适的平衡点,树立起华语犯罪类型电影领军者的地位。
《烈日灼心》之后问世的《追凶者也》,曹保平首次结合三段式结构与黑色幽默的笔法,作出被外界不断倾轧、逼迫至绝境的小人物的悲歌。搁置五年上映的《狗十三》抽离出社会犯罪的领域,将视角对准家庭关系中以亲情为名的罪行和伤害。
某种程度上,《涉过愤怒的海》是一次“回归”。人们不难从简短的预告中感受到《烈日灼心》的风格,凌厉、生猛、残忍,充满黑色气息。
事实上,影片本就是继《烈日灼心》之后,时隔6年推出的“灼心系列”新作。但相比灼心,新片强调的是另一种情绪——愤怒。
其实曹保平的作品中,一直都存在愤怒的态度,只是夹杂在对世事无常的唏嘘和人性的悲悯中,始终隐而不发。
被村霸欺压的叶光荣,苦寻爱人无果的李米,受命运捉弄的辛小丰,一辈子栽在奸商手里的小凤,在父权下几近窒息的李玩,他们都是愤怒的。但愤怒无处释放,于是被闷烧成绝望的焦灼、对生活的溃败。
在《涉过愤怒的海》中,曹保平或许会让角色真切、痛快地愤怒一次。
愤怒是一种更暴力的情绪,影片海报就呈现出这种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因愤怒而扭曲的面孔,被少女的死亡蒙蔽的双眼,狭小的壁橱困住少女求生的道路,而画面下方的父亲如同困兽,被画框狠狠囚禁着,悲愤与狂怒似乎要溢出屏幕。
预告中,饰演受害人父亲的黄渤,与饰演嫌疑人母亲的周迅对峙、撕扯,歇斯底里、极尽癫狂。直到最后,哭声、笑声都被淹没在暴雨声中。
背景中的鱼,被龙卷气旋无情席卷到地面,大口喘息,无助地扭动身体。而人同鱼一样,被一股无力抗拒的外力抛掷到道德和人性的边缘,他们唯一能依靠的,似乎只有为人父母的原始本能。
《涉过愤怒的海》故事原著将愤怒形容为一面镜子,它能“照出你的本来面目,照出你是个怎样的人”。
这面镜子映射出的,并非只有暴力、残忍与血腥。正如曹保平的电影,残酷的故事包裹的是温暖的内核,黑暗的现实仍可以透出人性的微光。影片中父亲愤怒复仇的背后,是一次迟到的自我救赎。
影帝影后制造机
曹保平说过,“表演是影片成败的基础”。
他善于调教演员,通过一遍遍的磨合、推翻与重试把演员“逼”到靠本能表演的状态。
当然在这之前还需要犀利、精准的选角。曹保平选择一个演员,关键是看对方“骨子里的东西”,是不是与角色内在特质契合。在一定程度上,演员在戏中是本色出演。
凭借独到的眼力和严格的打磨,曹保平把邓超、段奕宏、郭涛和刘烨先后送上上影节影帝的位置,于是也有了“影帝制造机”的称誉。
但实际上,在成就影帝之前,曹保平早就“制造”出影后周迅,帮助她在金鸡奖、大学生电影节、亚洲电影大奖等电影节奖上拿下最佳女主角。
周迅曾回忆,她在《李米的猜想》中与曹保平的合作是真的“虐”。但也许越虐越快乐,所以才有了两人在《涉过愤怒的海》里的第二次合作。
影片里,周迅和另一位主演黄渤第一次合作。对于两位公认的实力派影帝影后来说,曹保平为他们准备的角色,仍然是具有突破意义的。
他们首次饰演成年人的父母,而且都是具有反派色彩的“恶人”:一个为女儿复仇铤而走险,一个为保护儿子不择手段,在碰撞和撕扯中,人性的鄙陋渐次浮现。
但难的不是演出人性之暗,而是让这些自私、狡猾、无处安放的愤怒在观众心中找到立足之处,让人们理解、同情甚至原谅角色种种行为和情绪背后的动机。
愤怒的状态,同样给表演带来难度。
曹保平电影的写实风格,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表演的真实质感。即便他的故事存在偶然和巧合,但在表演的加持下,影片仍然没有脱离现实主义的范畴。
《涉过愤怒的海》的难度,在于表演力道的微妙。表现外放、强烈的情绪,同时还要保持表演的自然和写实,不至于过度的概念化。影片最终的呈现,不免让人怀有更多期待。
仅仅十几秒钟的预告,无论情节还是角色,那股愤怒狠戾的劲道已经出来了。
《涉过愤怒的海》称得上是2021年度狠片,它的狠不局限在故事的尺度,也是敢于撕破人性、拷问人心的勇气。
这么多年来,以光影游走在道德与人性深渊边缘的曹保平,也可以算是华语电影圈里的一个狠人。只是他对人性暗处的关注,更多来自对个体的悲悯与敬畏。
他的电影,“表面是灰的,灿烂是埋在下头的”。
涉过愤怒的海,汹涌之下,等待着的会是什么?
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