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足球题材的华语电影,绕不开周星驰的《少林足球》。
这部拍摄于20年前的电影,被公认为是星爷无厘头喜剧的又一创作高峰。
影片在当年虽然没有引进内地,却在港台东南亚地区取得了空前成功,在当年的金像奖上包揽7项大奖,光是香港本土取得了6074万港元的票房,打破了当时港片票房纪录,直到三年后周星驰的《功夫》上映,才重新刷新这一票房纪录。
电影最具有创意的地方在于将东方功夫与西方足球运动相结合,当周星驰借助特效技术将足球运动员变身武林高手,当大力金刚腿、铁头功、甚至是太极拳,这些广为人知的武功出现在绿茵场上时,带给了当时的观众极大的新鲜感。
不过,「功夫 足球」这一概念,其实并非周星驰首创。
熟悉内地影史的影迷,可能会记得,内地曾在1987年拍摄过电影《京都球侠》,该片由张丰毅、陈佩斯、姜昆主演,电影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并大胆将功夫武打元素和足球竞技相结合。
而在更早之前,香港著名武术指导袁和平就曾拍摄过一部功夫喜剧《波牛》,影片由“七小福”中号称“技巧之王”的元彪主演,也是国人首次将武术元素融进了足球竞技中,被公认为:周星驰《少林足球》的前辈之作。
本期「被遗忘的港片」,就来回顾一下这部电影——
《波牛》
The Champions
本片上映于1983年,出品方是袁和平创办的和平电影公司。
影片由袁家班集体创作,导演兼编剧袁振洋是袁和平的堂弟,也是龙虎武师出身的武术指导,导演作品不多,代表作有《群龙夺宝》、《皇家师姐3》、《达摩祖师》以及这部《波牛》。
作为幕后推手的袁和平担任了影片策划,武术指导是袁家班群策群力。
影片的领衔主演是七小福之一的元彪,相较于两位师兄成龙和洪金宝,元彪并不是银幕上最能打的打星,却被公认为七小福中的“技巧之王”,以武打动作干净利落,而且善于完成高难度特技著称。
《波牛》是一部带有功夫喜剧元素的足球电影,因而袁家班在片中设计了不少高难度的花式动作,也只有当时26岁,正值巅峰期的元彪能够完成。
影片中的另一位主演是张国强,他在当演员之前,本身就是职业足球运动员,后意外进入无线电视转型成为职业演员,经典角色是97版《天龙八部》中的慕容复,在《波牛》中他饰演了一位热爱足球运动的底层青年,这个角色可说是为他量身打造。
电影中的女主角是当时只有17岁的李赛凤,彼时李赛凤还是影坛新人,尚未得到恩师徐小明的提携,还没有转型成为银幕打女,所以在《波牛》中的表现比较青涩。
影片的大反派是香港武打演员中的“反派专业户”狄威,他是军人出身,并且是空手道高手,曾担任过军队国术教头,曾经参加三届美国西岸格斗大赛夺得全场总冠军,是八十年代香港银幕上的著名反派打星,常扮演一些狠人角色。
说回电影本身,《波牛》的片名,波是英语中“ball”(球)的粤语谐音,后来直接衍变成粤语中球的意思,所谓“波牛”,意指足球发烧友或踢球者。
影片虽然是一部功夫喜剧,却是改编自真人真事,原型是华人第一球王李惠堂。
在现代足球史上,李惠堂是一位传奇球王,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他已是知名球星,在当时的上海有一句名言: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由此可见李惠堂的声誉之隆重。
据说李惠堂一生中共打进1860个进球,李惠堂退役后,曾经作为国家队队长,带领中华队参加远东运动会并获得冠军,并保持对日本队17年不败之绩。
1976年德国足球杂志举办球王评选,李惠堂与来自巴西的贝利、英国的马修斯、阿根廷的迪斯蒂法诺、匈牙利的普斯卡什,一起被评为“世界五大球王”,华人第一球王之名由此传开。
1979年,李惠堂因病去世。四年后,根据李惠堂生平改编的电影《波牛》上映。
故事始于广东沿海的一个村庄,村里有个天赋异禀却家境贫寒的青年李堂(元彪 饰)。
李堂从小跟着跛足的叔叔铁拐李(高雄 饰)一起长大,为了贴补家用,李堂每天要去附近的河边赶鸭子、收鸭蛋。
但李堂赶鸭和别人不同,他经常用脚趾夹起落在地上的鸡蛋,赤脚在石滩里奔走赶鸭,有时鸭子乱跑,他只要以脚踢水,就能令水花飞溅数米远,加上经常干一些粗活,久而久之造就了李堂拥有超越常人的脚力。
在当地乡下,每年都举行祭祀赤脚大仙的寿诞,典礼上有抢珠的比赛。
参赛选手必须捆住双手,全程用脚爬上高台,打败所有对手,最终以脚取珠,方能取胜。
李堂脚力惊人,在抢珠比赛中拔得头筹,结果因此招惹了当地的一名无良恶少。恶少输给了李堂,心生不忿,就带着家丁来李堂叔叔家找麻烦。
叔叔为了保护侄子,就安排李堂逃离家乡,去投奔在香港的故交孙大炮。
李堂辗转到了香港,人生地不熟的他,走在街头就被混混给偷走了钱包,李堂为追赶小偷,在追逐中,不慎将路边摊贩的一个西瓜砸在了赫赫有名的足球运动员球王金(狄威 饰)的身上,双方因此结下梁子。
李堂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叔叔故交的家,却发现叔叔的老友早已去世,两个子女的生活也过得很凄惨,女儿孙阿凤(李赛凤 饰)以在街头卖马票为生,哥哥小孙(张国强 饰)梦想成为足球运动员,却苦于没机会。
恰好小孙的草根球队,在当地组织了一场足球比赛,还缺个帮手,就拉着李堂加入自己。
李堂根本不懂足球,所以一开始踢得很被动,然而李堂本身脚力惊人,竟然在后半场熟悉比赛规则以后,上演逆袭,带着小孙的球队反败为胜。
小孙认为李堂有成为职业球员的天赋,便拉着他一起报名,参加了香港著名球队龙华队的球员选拔,期待着能够成为专业球员,从此飞黄腾达。
却没想到,龙华队的队长正是仇家球王金,球王金为了报复李堂,免试让其进入龙华足球队,想要借机在球队训练中教训李堂。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李堂加入龙华队吃了不少的苦头。
在日常的训练中,李堂根本没有上场踢球的机会,反而只能捡球,打杂。不仅如此,李堂还经常被球王金以训练的名义,各种针对殴打,让李堂被折腾得苦不堪言。
所以进入龙华队训练的期间,李堂非但没有学习到任何东西,还被球王金踢得遍体鳞伤。
然而天才到了哪里都是天才,李堂虽然没有上场踢球的机会,却在捡球的过程中耳濡目染,并利用训练结束后,独自留守训练场打扫的机会,一个人磨炼球技。
再加上他有一名好队友小孙,得知李堂没机会练球,就主动陪他在闲暇时练习球技。
数月过后,足球联赛上,球王金突然在场上受伤,李堂作为替补上场。
而这其实是球王金的阴谋。
原来,球王金与赌场老板暗中串通,计划踢假球故意落败,从而来平分赌场的收入,所以才故意装作受伤退场,借机安排没有学过踢球的李堂上场比赛。
球王金误以为李堂上场会拖累球队,却没想到,李堂苦练多日的球技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一个人大杀四方,凭着出色的球技连续进了多个球,最终让球队反败为胜。
李堂因此一战成名,但也导致球王金的计划落空,最终反倒被球王金给打了一顿,让李堂彻底看清球王金的嘴脸,因此黯然离开了龙华队。
然而李堂很快得到了新的机会,富商霍老板向李堂抛出橄榄枝,想邀请他组建一支专业球队,并答应绝对不会让他踢假球,李堂答应下来,与小孙一起组建了一支新兴足球队。
李堂受到了正规专业的训练,球技突飞猛进,再加上他在绿茵场上出色的表现,一直没有败绩,所很快便在足坛上混得风生水起,名声直逼球王金。
球王金为人心胸狭窄,眼见自己的地位日渐不保,便提出和李堂相约来一场私人比赛,想要新仇旧恨一并解决。
比赛当天,球王金和李堂约定以输家断腿为赌注,几乎是将职业生涯做赌注,而两支球队的老板也是商场老对手,因此也各自押上了巨额的赌资。
原本一场内部比赛,因此竟然成了两方势力的生死相博。
比赛过程中,李堂所在球队一直占据上风,球王金为了赢,竟然不择手段,各种耍阴招,导致李堂的队伍不断有球员受伤,连小孙也受伤下场。
眼看情势危急时,突然天降大雨,球场变得一片泥泞,球员们都无法站稳,导致比赛难度陡增,然而这却恰好给李堂制造了优势。
李堂从小在乡下生活,经常赤脚在石滩河道奔走,因而泥泞湿滑的球场也丝毫不会影响他,趁此机会,李堂开始反击,最终获得了顺利。
这场比赛后,李堂成为了香港新一代球王,而作恶多端的球王金,因为连累幕后老板输掉赌局,最终被老板打断双腿,沦为街边的乞丐。
虽然《波牛》是一部以足球为主题的电影,但其实影片应该算是一部八十年代初香港影坛流行的民初功夫小子喜剧。
电影有着很明显的功夫喜剧的人设和剧情套路,一名乡下小子来到大都市受辱,却在仇家的打压下一步步逆袭,最终经过刻苦训练,完成自我成长,并击败对手,类似的情节可以在很多同时期的港台功夫片中见到。
《波牛》在功夫喜剧的类型外衣下,加入了足球竞技的元素。如此剧情设计可能是参考了前一年上映的成龙电影《龙少爷》,影片中元彪等人花式踢球的场面,基本就是《龙少爷》中那段踢毽子比赛的翻版,各种花哨的动作令人叹为观止。
电影中,元彪利用本身习武所训练出灵活利落的身手,表现出一幕幕具难度的「花式踢球」,不过和后来《少林足球》中不可思议的特效相比,《波牛》中的难度动作虽然没有那么夸张,但像片中元彪那样夸张的倒挂金钩射门,其实也需要演员非常高的肢体控制能力。
此外,影片中的很多细节设计,都能让人看到后来周星驰的《少林足球》不谋而合的元素。
比如,开场李堂用脚趾夹鸭蛋,《少林足球》中也有用颠鸭蛋的情节来表现腿功。小孙见识到了李堂大脚力后便想方设法邀请他加入球队,《少林足球》中也是吴孟达在见识到了主角的大力金刚腿后邀请对方来踢球。
还有电影中的配角,李堂的叔叔铁拐李,年轻时居然是球场著名的铁腿李,是风光无限的球星,但后来因为踢假球而被人报复打断了腿,这个角色的人设几乎就是《少林足球》中黄金右脚的翻版。
当然,《波牛》放在当时而言,也只是一部通俗商业的娱乐爆米花电影。
影片的文戏拍得较为简陋,人设无论正派还是反派都极为脸谱化,加上电影上映时,正赶上这类民初功夫喜剧的热度衰退,因而导致此片在香港本土反响平平,仅收获了320万的票房,比元彪同时期参演的电影差的不是一星半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