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周一成是香港影史上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在影坛的影响力,就如四大天王在乐坛的呼风唤雨盛况一般,并无二致。
但除了演员和歌手本身的实力之外,身为幕后推手的电影公司和唱片公司功不可没。
而这个问题一般会被忽略。
我们尝试复盘。
看神话如何铸成。
香港十大票房榜现有最早数据从1969年开始。
邵氏承袭六十年代威势,霸榜前十,张彻与王羽的名字开始闪耀。
1970年,担任邵氏兄弟公司首席执行官的邹文怀,因为对公司的吝啬薪金制度不满而离职出走,与何冠昌及梁风共同成立嘉禾公司,并购入国泰片场旧址,更名为嘉禾制片厂。
1971年,李小龙回到香港,与邵氏电影商谈合作未果。
这两件事情,改变了香港影坛的格局,其后李小龙以1.5万美元的片酬与嘉禾签下了两部影片《唐山大兄》和《精武门》,而在1973年,李小龙在《龙争虎斗》上映前六天猝然离世,失去李小龙的嘉禾全线溃败,邵氏重夺年冠并占据前十榜七席,但这个时候,邵逸夫下了一步臭棋。
初露头角的许冠文拿着自己编写的剧本《鬼马双星》找到邵逸夫,但他提出了一个邵逸夫无法接受的条件,那就是与邵氏电影合资拍片、共分利润,邵逸夫以剧本太差为由断然拒绝,正为失去李小龙发愁的嘉禾电影帮助许冠文创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其后开启了五年四夺年冠的强势影路。
许氏兄弟的崛起扭转了战局。
1977年,许冠文没有推出作品,邵氏电影趁隙拿了最后一次年冠,然后在1985年宣布停产,成龙则在七十年代末从罗维影视转投嘉禾,成为嘉禾的新王牌。
八十年代初,新艺城影业公司异军突起。他们重金从许氏影业挖走许冠杰,以模仿好莱坞风格的《最佳拍档》系列连续三年夺得年冠,期间嘉禾依靠洪金宝和成龙两大巨星扳回一城,但随着周润发的崛起,嘉禾显出颓势。
香港影坛步入双周一成年代的前夜。
在1986年到1990年的五年时间里,周润发三夺年冠两次破纪录,期间还夺得三个金像奖影帝,13部作品进入十大票房榜,同期成龙一次年冠破纪录外加五部作品进入十大票房榜,差距非常大。
意味着几乎整个八十年代,新艺城依靠许冠杰和周润发这两张王牌爆发,令嘉禾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这五年也是周润发佳作频出的阶段,经典代表作《英雄本色》、《监狱风云》、《秋天的童话》、《阿郎的故事》及《赌神》等都在这个时期,永盛电影也开始借力冒头,凭一部《赌神》初尝年冠滋味。
1990年,周星驰横空出世,夺得年冠打破纪录并有三部作品冲入十大票房榜,其中一部《赌侠》即与永盛电影合作,而以《赌圣》为标志,正式拉开了双周一成争霸的序幕。
新艺城则在1991年拍了《蛮荒的童话》之后退出江湖。
而在这个十年,周星驰独霸了五次年冠,其中1990 年至1993年四连霸,周润发于1994年凭《赌神2》登顶后远离了香港市场,其后被压制许久的成龙发力,连续三年夺得年冠,1998年惜败《风云之雄霸天下》之后正式登陆好莱坞。
神话年代宣告结束。
票房的部分奥秘其实尽如上述。
首先是题材的作用。
喜剧、动作和枪战等类型具有天然优势,而这几种类型几乎可以打破文化和年代壁垒,不管在什么年代,也不管在何种文化背景下,它们始终都是受到观众欢迎的类型,而在香港电影严重衰微的今天,动作和警匪电影始终有一席之地,也是一个恰当的注脚。
其次就是演员们的天赋与能力。
从李小龙到许氏兄弟,从成龙、周润发到周星驰,是他们而不是别人的名字如斯闪耀当然是有道理的,并不是一些人张口就来的“谁都可以”。
最后也与各大电影公司的幕后角力有关。
周润发的巅峰与新艺城的崛起一路,周星驰的巅峰与永盛同路,而成龙的巅峰是嘉禾最后的辉煌。
从嘉禾与邵氏的争霸开始,到后期新艺城、德宝和永盛的各领风骚与崛起,再到今天群雄并存的安乐、寰宇、寰亚和美亚、英皇等电影公司,或也可延伸到内地市场的情况。
以前见过有人疑惑,为何即便制作精良、极为优质的香港电影,目前在内地的票房天花板仍然以十亿级为限?
其实在观影风向和质量之外,必然也与档期和排片等因素会有一定关系。
所以票房是综合、多元的合力作用。
当然这个问题其实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现象。
就像NBA的得分王,队员通常都会为最强的球员输送机会。
双周一成也不脱此例。
但也正好反证,他们就是时代最强。
不愧神话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