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希希
距离主持人大赛结束已经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不少选手得到入职的机会并且获得一定量的主持工作,只是横向对比来看,每位主持人所获得的主持机会并不相同,如果用一句话总结,那就是:比赛成绩不代表什么,最终事业发展的决定权还是在手中,只有认可才是年轻主持人获得机会的关键。
未来一段时间里,这些年轻面孔谁能够成长得更快,所获得机会、所能够到达位置就会更加出众。
机会有限的条件下,那些没有获得机会的选手自然会渐渐淡出观众视线。
邹韵以主持人身份入职后事业发展好吗?
作为主持人大赛新闻赛道的冠军选手,邹韵入职得到市场较高的度,其实她后续事业发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主持人大赛的含金量。
如果邹韵事业发展不理想的话,是否也代表着主持人大赛水平不够高,或者说评审不够专业呢?
从这个角度出发,似乎没有理由不给予邹韵主持机会,毕竟她才是比赛的最终赢家。
入职之后,相关节目制作方确实给予邹韵足够多的工作机会,从记者转型成为主持人、再从国际频道入职新闻频道,邹韵的努力通过主持人大赛的舞台得以绽放,而投身到这个大舞台之后,打在邹韵身上的聚光灯也就显得更加耀眼。
王嘉宁入职后事业发展好吗?
总决赛舞台上惜败邹韵的王嘉宁以地方台主持人的身份入职,只是和比赛所考核的新闻主持方向不同,王嘉宁入职后以文艺节目主持人的身份和观众见面。
这是对其主持特点的重新考量,从节目制作方的角度出发,认为王嘉宁的气质更加适合文艺类节目的主持工作。
对比同年龄段的主持人来看,确实给予了王嘉宁足够可贵的主持机会,只是从市场反馈来看,王嘉宁的事业发展显然欠缺一股后劲。
一方面是因为李思思的位置逐渐稳定,另外一方面则是因为龙洋、张舒越等人首先脱颖而出,反倒让王嘉宁在一众女主持人的定位上相对模糊。
不妨就从未来事业发展前景展望出发,深度剖析下当下年轻主持人所面临的局面。
比赛成绩对发展影响小
如果说成绩对事业发展完全没有影响的话,其实是对主持人大赛比赛的公正性产生质疑,但如果真的要说影响有多大的话,其实成绩并不能够代表什么。
成绩能代表比赛舞台上的发挥,但并不能代表这些主持人能够胜任一档节目。
所以从主持人大赛入职的新闻主播都是从凌晨档开始工作,甚至田靖华是从新闻配音工作开始进行。
不过随着在工作时间的增加,节目制作方也愿意给予这些年轻面孔更多机会,所以观众能够看到白影、刘妙然、崔爽等一众主持人的工作时间发生改变:从凌晨档调整到度更高的午间档或者下午档。
这些年轻面孔中有登上总决赛舞台发挥不俗的选手,也有一些连总决赛也没能进入的选手。
综合来看,主持人大赛的成绩只是一块“敲门砖”,当愿意抛出橄榄枝之后,接下来的事业发展将会根据的喜好重新进行判断。
这也是李七月明明比赛阶段得到市场广泛肯定、入职后却“消失不见”的根本原因。
李七月在主持人大赛舞台上的表现出色不假,但不输于她的主持人在一抓一大把,制作方又怎么可能会将机会交给这位年轻人呢?
除此之外,签约农业频道的李七月在主持节目方向上也存在一定局限性,这也是影响其事业发展的原因。
认可程度影响发展
通过主持人大赛完成入职的选手中,有一部分观众不认可但是愿意给予其机会的年轻主持人,张舒越就是其中之一。
不管市场观众如何质疑,还是选择其参与春晚以及一些门面节目的主持工作。
当然制作方对主持人的判断要比观众专业,或许从他们的视角进行判断,在张舒越身上确实存在其他主持人不存在的特质。
所以愿意给予张舒越足够多的工作机会,这就是在认可的条件下,事业能够得到保证的最好证明。
市场或许会有质疑的声音,当然董卿、李思思也曾经历过这个阶段,所以对于张舒越来讲,那些不满只会帮助她变得更强大,以更加出众的主持表现重新出现在观众面前。
同理,崔爽、商亮等在比赛舞台上成绩平平的选手同样能在入职后获得更多机会,而刘妙然、李七月等被观众看好的选手,入职后露面的机会反倒不理想。
当然节目录制和比赛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不排除主持人中存在比赛型选手,真的出现在直播间,反倒水平不够出彩。
总而言之,在得到市场肯定之前,这些年轻主持人最需要得到的是来自的肯定。
没有主持机会就等于没有和观众交流的窗口,在事业发展的早期,认可程度显得尤为重要。
至于判断主持人表现的标准如何,恐怕就得这些年轻主持人自己摸索。
校对/王希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