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西方世界谈到心理惊悚片时,一定会从《偷窥者》(Peeping Tom)开始。这部由英国导演迈克尔·鲍威尔(Michael Powell)在1960年完成的作品当时在商业上极不成功,却在今天被奉为惊悚犯罪片的圭皋。
顾名思义,心理惊悚和犯罪是这种类型片最为重要的两大潜性叙事结构。这部影片首先说的是一个犯罪的故事。影片以直接呈现英国青年马克连续杀人案为叙事线索,观众在马克的带领下经历他的爱情、经历他的工作、经历他扭曲的性格所带来的精神上的痛苦等等生活内容,观众也在逐渐观察他的这些犯罪过程中,观众也慢慢进入到人物内心痛苦的儿时记忆。当然,影片的结尾是他的犯罪终于被警察所发觉,女友也明白了他的一切,他因为罪行败露在自己内心的痛苦和纠结中自杀。
正如影片中台词所说,“最令人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这一哲学命题在影像中得以呈现:影片中有一个有趣的意象解释了这句台词:女人在快要被杀时恐惧的脸在摄像机上的镜头中又一次被扭曲,使观众不仅看到恐惧的具象表现,还具象地看到了马克眼中恐惧为何令人恐惧。
众所周知,恐惧来自于心理,这就是为什么惊悚片中对人物描写中会花费大量的笔墨在儿时创伤记忆。这固然有精神分析理论作为哲学和科学的基底,但是影像将人物的犯罪行为反复描摹,并在银幕上放大了这一恐惧的来源。片中了马克进行犯罪是因为他在小时候就被其科学家父亲用蜥蜴或者强光照射吓唬,还拍摄他恐惧时的表现来研究儿童心理学。
影片只给出了这一个起因,并没有提到任何马克的准确内心活动来解释为何进行犯罪。这也留给了观众很多想象空间:因为他总是喜欢用强光照射被拍摄的人,也许他通过变本加厉地模仿他父亲的举动来获得控制感,感受掌控他人的快感,感受他的父亲;也许,因为人会无法控制地重复他所经历过的事,纵使那不是什么愉快的经历,他也持续地重复当时他所感受到的一切。观众可以选择任意一种他们想要的解释,而影片只是叙述了这么一个故事。
因为希区柯克与鲍威尔是同时期的电影人,并且有大量的工作交集,当《偷窥者》在伦敦首映两个月后,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在纽约举行了首映式。尽管《精神病患者》包含了与《偷窥者》相似的内容,但是,希区柯克看到媒体对《偷窥者》的负面反应,决定在媒体还未关注到这部影片之前及时发行了《精神病患者》,获得了与鲍威尔截然相反的命运。此后,鲍威尔因负债,打工还债一度成为希区柯克的重要助手。
20年后,好莱坞另一位大师马丁·斯科塞斯谈到《偷窥者》说,“我一直觉得,《偷窥者》和《8½》说了所有的关于电影制作,关于处理电影的过程,电影的客观性和主观性,以及两者之间的混淆。《8½》捕捉到了电影制作的魅力和乐趣,而《偷窥者》则展现了它的侵略性。······通过研究他们,你可以发现关于电影制作人的一切,或者至少是那些通过电影表达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