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导演王兵:时长九小时《铁西区》的幕后故事

网络影视资讯人气:103时间:2022-01-06 02:07:07

【编者按】

18年前,纪录片《铁西区》横空出世,不仅因为该片时长达九个小时,还因为未能在公开场合广为放映,导致坊间传闻纷纷,成为那时候观众私底下传阅交流的片子(DVD)。

今年,导演王兵将当年创作《铁西区》纪录片同期拍摄的照片,再度推向公众——2017年参展第14届卡塞尔文献展的52幅摄影作品,亮相2021年11月3日在沪举办的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以此为契机,关于《铁西区》的创作幕后故事、video与静态图片摄影的创作理解,以及他本人对于生命的困惑,等等,王兵在2021年10月22日,接受了澎湃新闻记者长达3个多小时的专访,我们将分四个独立篇章发布,与读者分享。

王兵导演谈《铁西区》的幕后故事 采访录音整理 实习生 郭志屹婷 臧银焜 视频剪辑 印沈霏(04:37)

《铁西区》海报

《铁西区》截图

澎湃新闻:怎么做出决定以沈阳铁西区作为拍摄对象?

王兵:到鲁迅美术学院开始学习摄影后,我发现沈阳是一个工业城市。摄影是需要在现场拍摄的,所以我就经常去这些工厂,没事就到工厂转悠。开始的时候就是乱拍,但是后面就慢慢不一样了。1992年我第一次进到铁西区,我们班其他人拍铁西区的基本上都是我带着去的,虽然他们是东北人,但是他们对这些东西不太感兴趣。所以,我在1994、1995年拍了很多铁西区的照片。

从鲁美毕业走出校门的那一刻,我不知道该做些什么。那个时候虽然大家都喜欢摄影,但不像现在的社会可以提供更多有关摄影工作的可能性。除非去新闻单位,没地方可去,最后没办法想来想去,我说那去电影学院进修吧,然后我就去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开始学习电影摄影。

到了电影学院之后,因为也在选择题材,由于过去我对铁西区的了解,我觉得铁西区仍然是可以去拍电影的地方,所以我又重新从北京回到沈阳,拍了这个纪录片。对我来说,这是我的电影的一个开端。当时也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但是好像也不怕。那么在做的过程当中,铁西区这个题材其实是越拍越大、越拍越多、越拍越难以应付,但是也只能不断的去工作,在工作当中去实现这种电影的可能性。

《铁西区》48-52 沈阳玻璃厂外 1995年 王兵 摄影

《铁西区》41-52 沈阳冶炼厂铜冶炼车间 1995年3月 王兵 摄影

《铁西区》46-52 沈阳冶炼厂内 1995年3月 王兵 摄影

澎湃新闻:面对庞大的主题,如何筹划拍摄《铁西区》?

王兵:我跟别人有一点区别,因为在拍《铁西区》之前我已经拍过电视剧和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是一个从业人员的状态了,不再是一个爱好者或者学生的状态了。所以在拍这些东西的时候,我会把它看成是一部需要完成的电影,这实际是一种职业的状态。而且没有喜欢和不喜欢的问题,你就是要工作,这就是目前你能做的事情。

当时我肯定是没有钱去组织一个团队去拍摄,刚好那个时候Panasonic出了第一款3CCD的迷你DV,是一款非常经典的机器,画面素质很好。我当时有机会借到这么一台机器,用了一年半。也是因为有了这台机器,觉得这种影像实现的可能性建立了起来。

刚开始拍《铁西区》的时候,我对电影最初的经验都是从文本上学习来的。最初我比较喜欢安东尼奥尼的电影,在这个过渡期还有帕索里尼,伯格曼的电影,然后有塔可夫斯基的电影。这些人的电影基本都在我的生活里头,对我影响特别大。

《铁西区》截图,王兵用迷你DV拍摄的画面

《铁西区》截图

王兵:铁西区它在一个城市的区域中,有上百个面积很大的工厂,那么我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在拍摄的范围内建立一种关系。这个城市的整个工业区是由火车铁路构建起来,它有4条铁路线,这意味着首先火车是必须要进入我的拍摄范围的。当然这费了很大的力气和时间,但最终他们还是提供给我很自由的在火车上拍摄便利,很自由的在这个城市里穿梭。

《铁西区》45-52 沈阳冶炼厂铅冶炼车间外 1995年3月 王兵 摄影

《铁西区》51-52 沈阳玻璃厂前的火车与轨道 1995年4月 王兵 摄影

澎湃新闻:如何选定《铁西区》的具体拍摄工厂和人物?

王兵:在这个当中,同时要去考虑未来文本叙述的范围,以及如何将这种叙述在电影里建立起来。最终你看完电影的时候,一个时代里所有的这种工业区一览无余。这就是从一个大的架构、城市的结构,再到人物,再到它的功能,将这些东西很清晰的解释出来。这也是有一个像电影一样的方案在,有一个拍摄前的控制。

那么,另外就是人物问题。比如说火车上的人物,这都不是说我有意去拍的,而是我碰到火车班组,就开始拍了,而最终这个电影呈现出来的人物就是他们。比如说,工厂里边也是我碰到这么一个班组,我就持续的拍他们。还有他们的生活区艳粉街,我第一次进到这个街区的时候就去了小卖部,最终片中呈现的所有人物都是围绕小卖部展开的。这其中有设计性的成分,也有偶然性,也有故事发展的未知性。像艳粉街的拆迁,本来我们在拍的时候就没有拆迁这么回事,之后它逐渐演变成了拆迁。这是在这个(叙述)过程当中建立起来的,不是我人为去设计的,而是它自然地形成。

《铁西区》37-52 沈阳铁西区艳粉街老石的小卖部 2000年 王兵 摄影

《铁西区》36-52 沈阳铁西区艳粉街拆迁少年在小卖部 2000年 王兵 摄影

《铁西区》04-52 沈阳铁西区艳粉街工人自己拆迁 2000年 王兵 摄影

澎湃新闻:我和观众一样很好奇,您怎么做到在拍摄过程中,那种隐身带来的与被拍摄对象的“无间感”?

王兵:刚开始进入工厂这个环境时还比较轻松,因为毕竟我在沈阳上的大学,所以别人问你是哪里的,我就说我是哪个大学的,他们就会很轻松。同时也因为我在拍摄《铁西区》之前已经工作了很长时间,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也比较会跟他们打交道。那些工人对我很诚恳,我对他们也没有隐瞒,也是很诚恳的,所以就会跟那些班组长、段长在一起喝酒聊聊天什么的。他们喜欢喝酒,但我不喝酒,我是买完酒给他们喝。我喝不了,他们一喝就是一人半斤,每天每顿饭都是半斤白酒,还是那种袋装的,就是一块钱、两块钱一袋的,很便宜。那些工人都是普通人,你很诚心跟他们在一起的话,他们也很诚心。就像我跟火车司机搞好关系,他们火车正开着,有时候会在道口停下来,你只要碰见了,在底下一招手,车就停下了,然后上车就走了,很自由。所以在拍摄的一年半时间当中,生活还是很愉快的,也很充实,跟每个人都会建立起一种很互信的一种关系。

《铁西区》20-52 沈阳冶炼厂铜电解车间工人休息室内 1999年 王兵 摄影

《铁西区》43-52 沈阳冶炼厂铜冶炼车间 1995年3月 王兵 摄影

王兵:首先那个时候摄影机比较少,普通人对摄影机也没有那么反感。同时刚才提到,我们之间建立起了一种互信的关系。这实际上是一种契约,就是他能接受你这个人,你能站在他的办公室里。如果说你是个很别扭的人,你进他办公室他都很难受。所以他愿意接受你,就给你提供了一种拍摄的自由。

在《铁西区》里面,对我来说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要把他放在一个工作的场景里边,在这个(公共)范围里,把他们的私人生活拍出来,其实他们已经变成一个群体(性)的私生活。所以,它有一种人和地方的关系,这种关系实际上就是他的个人性。他有半个私密生活在这个(公共)空间里边,所以我就会拍这些东西(澡堂),看到他们的身体。

《铁西区》13-52 沈阳轧钢厂工人休息室 2000年 王兵 摄影

澎湃新闻:为什么以9个小时来呈现这部纪录片?

王兵:当你在电影中去建立一个叙述的时候,时间只是它的一个材料。首先对我来说我不会考虑片长这个问题,我只会考虑叙述性。电影有很多的逻辑,这个逻辑是基于电影的基础建立的,比如说90分钟时长,这只是观众共同拥有的,外出观看电影时间的最佳值,而不是电影叙述的最佳值。

另外,电影还有一个叙述的时间,低于90分钟的电影故事会很难进行叙述,讲好一个故事就非常困难。所以在多种因素影响下,90分钟时长的电影可能成为在院线最容易上映、最容易观看的电影,但这跟(我的)电影叙述没有任何关系。

那么从叙述上来说,90分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结构。基于这种三个半小时的结构,电影就发展成为一种格式化。但同时,这种结构也固化了电影的可能性,当你习惯拍90分钟的时候,你就会知道这个故事从起因、发展到结果的固定顺序。戏剧的这种平衡性形成了这种时间性,但是长久以来,这种东西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电影的其他可能性。

《铁西区》40-52 沈阳冶炼厂铜冶炼车间 王兵 摄影

《铁西区》03-52 沈阳冶炼厂铜冶炼车间 1999年 王兵 摄影

澎湃新闻:聊到这里,请您谈谈如何看待目前兴起的短视频形式?

王兵:涉及到短视频,好像对我们人类来说,我们观看时长越短越好。我觉得那完全是胡说八道,是没有大脑的一种思考。我们的生活不可能被这种东西所左右,也不可能遵循这样一个逻辑。如果我们遵循这样的逻辑,那就说明我们的智商太低了。遵循这样的逻辑,那就太简单了,别人随便告诉你一句话,你就相信,然后随便去给你列一个逻辑,然后你就这样去生活,那就太可笑了,基于逻辑上的可笑。

我们活着的状态应该是从容不迫的,应该是很平静地、安然地去看一个东西,欣赏一个东西,感受一个东西,同时我们很自信,很满足我们做一个人是有价值的,或者说得比较通俗一点,就是有质量的。

2021年10月22日,王兵在上海接受澎湃新闻的采访。 澎湃新闻记者 许海峰 摄影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至 (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 2023 天天影视

极速影院

电影天堂

电视剧

综艺节目

樱花动漫

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