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勋》这部电视剧以单元剧的形式,为观众展现了八位首批获得共和国勋章的功勋人物的故事:李延年、于敏、张富清、黄旭华、申纪兰、孙家栋、屠呦呦和袁隆平。
这八位功勋人物来自于不同的领域:有的是枪林弹雨奋不顾身的战斗英雄,有的是面朝黄土悉心耕耘的人大代表,有的是隐姓埋名默默运算的科学巨匠。
从最开始的默默无闻,甚至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有这么一部剧的存在,看的人不多,特别是跟同期那些流量明星主演的热门剧比起来,就更是冷上加冷。
然而这部剧在播出几周之后,却越来越火,越来越有名气,这是一部完全因为口碑好起来的剧。
所以今天拾壹叔要说的就是这一部《功勋》。
如果主旋律电视剧都能这么拍,何愁没有人去看?何愁口碑不好?这是我看完《功勋》前五个单元后的感慨。
用拍电影的水准来拍电视剧,在郑晓龙的带领下,联合着其他七位导演,用写实的手法,考究的叙事,谦逊的态度,选择了“共和国勋章”八位获得者。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伟大建党精神”是“源”,亦是“流”,其铸就了伟大功勋,也融入了最平凡的日常。
郑晓龙说:接了任务回来,就要去看大量材料。你开始了解这些人,就会被他们的事迹感动,而且越往深里想就越被感动,会想要通过艺术的手段表现出来。
面对演员选取的标准和要求,郑晓龙导演也是在几番更改后才确定了如今的演员阵容。“基本上都是按照原型人物与演员的实际年龄段来选的,当然也有不那么准的,但是相对来说是符合的。
印象最深的就是《屠呦呦的礼物》篇,屠呦呦的丈夫叫做李廷钊,从屠呦呦开始在523担任课题组长开始,李廷钊就一直在支持屠呦呦的工作,是她背后的男人。
李廷钊和屠呦呦的爱情既有着星辰大海的浪漫,也有柴米油盐的踏实。
在正式起笔前,郑晓龙与编剧王小平、主演周迅一同拜访了“青蒿素之母”。向来极具个性的屠呦呦打开话匣子,除了聊专业话题、回忆发现青蒿素的那些年,她嘱咐剧组最多的,就是“集体的付出”。
他们去采访屠呦呦的同事,让大家说一下屠呦呦的爱好,唱歌?跳舞?看电影?打毛衣?一个都没有,所有人的回答都是:“她喜欢做实验!”
屠呦呦一直专注搞科研,并不认识演员,问“周迅是谁”。但是她的闺女说:“周迅好啊,演戏棒。”
屠呦呦说:那就周迅吧。
这也是屠呦呦女儿的牵线搭桥让大家对于周迅出演屠呦呦有了一份信心与底气。
出演屠呦呦母亲的,则是一级演员奚美娟。
奚美娟之前和周迅就有过合作,当初为了戏剧效果,还打了周迅一个巴掌。
齐耳短发,带着一副棕色框架眼镜,走起路来从不看人,出门总忘带钥匙,周迅演绎下的屠呦呦喜怒不形于色,独来独往,看起来有些呆呆的,但对青蒿的研究却极其认真。
我们知道周迅与屠呦呦有很多相似之处,不拐弯抹角,不懂察言观色,脑海中的思考就是她的全部天地。我想正是周迅这种沉浸式的演技,才把屠呦呦的性格特点演绎得如此贴合。
周迅因出演《大明宫词》获得关注,凭借《如果·爱》获得金像影后,《李米的猜想》获得金鸡影后,《烟雨红颜》获得百花影后,实现了华语影坛的大满贯。她还因《红高粱》获得了白玉兰视后,演技十分了得,深得观众喜爱。
周迅在饰演屠呦呦时,把屠呦呦的这些人物特点拿捏得很到位。
她做什么事都一脸认真相,把科学家的钻研精神很好地演绎了出来。而在还原细节方面,周迅甚至把屠呦呦的走路姿势,还有挎包方式的细节点也演了出来。
但对于实验室的事情,她倒是非常上心。实验室需要风扇帮助通风,她就翻箱倒柜找出家里的风扇带去;要批量提取青蒿中的物质,器材不够,她就把家里的砂锅、玻璃盆都拿到实验室去使用了。
屠先生在研究所里两耳不闻窗外事地从事中医药研究工作,在家庭生活上也显出她的笨拙与温情。
屠先生之所以能一心钻研在医药研究中全因家中有个爱她、理解他支持他的老公,让她能不为家庭琐事分心。
周迅还要学骑老式自行车,在片场她大胆地上车,旁边的助手们担心想扶一把,但她都说不需要。她充满自信地双脚抬起,但身后的工作人员还是不放心跟在车后,周迅的下车动作很符合那个年代,右脚往左边放,双脚下车的动作学得惟妙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