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抱金怀玉。
1991年上映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是继张艺谋《菊豆》之后的又一力作。影片改编自苏童原著小说《妻妾成群》,但为了故事符合视觉呈现,张艺谋,在原著小说中,将江南迷雾般的背景换成了凄美壮烈的陕西,庭院,并在影片中创造了一系列关于灯光、封场等仪式。
这使得电影和小说之间的表达方式大不相同。
影片展现了典型的张艺谋风格,注重视觉呈现。同时需要在一部电影中展现音乐、文学、艺术等综合元素,更加全面。
然而,小说中的文字往往在脑海中建立一幅画面,强调个人感情。
总之,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对原著的再创作,融入了导演张艺谋的独特情感,影片不仅抓住了原著的核心脉络和深层主题,还采用了迷人的视听语言和独特鲜明的影像来设定升华主题。
与原著不同的气质和深刻含义的情节。
《颂莲,》是一部外国留学生第一次进入深宅大院的小说,她留着短发,耳朵很整齐,婚前还和陈大师单独见面。行动是新时代女性的代表。但值得玩味的是,颂莲下了轿子,晚上就到了陈府。
单从小说设定来看,并没有发现异常,但两部电影的对比意味着一段很长的距离。
电影中,颂莲提着行李箱,迈着两条大辫子,走过婚礼队伍来到陈宫,到达时已经是日落时分。
此时,电影与小说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小说中,虽然颂莲的动作风格标榜着新时尚,但封建余毒仍留在他的脑海里,而电影则塑造了一个能干的女人的形象,她走路、提着自己的行李箱、倒水、洗手。
毫无疑问,颂莲在影片中充满了活力,甚至在夕阳的余晖下,她的动作也格外耀眼,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一个上了大学,接受了新思想和新思想。
,认为人皆平等的女性形象跃然纸上。冷香梅无意苦争春深宅里,每当夜晚降临,每房太太都收拾妥当出门听候"招呼",代表老爷的宋老太到谁门前谁就是今日的明星,红灯笼支在谁门前谁就是今晚的新娘。
这宅院里不为人知的规矩让颂莲大开眼界也手足无措,但对于思想视野都十分开阔的洋学生来说更多的是不在乎。
然温水煮青蛙、习惯成自然,淤泥之处又怎能傲然?叮叮当当的锤脚声是蛇的诱惑,朦朦胧胧的红灯笼又是谁的悲歌?
俏媳妇初尝人间味颂莲初进陈府备受荣宠,第一次点灯、第一次点菜,都让颂莲尝到了这些老规距的甜头。然好景不长,象征着荣宠的锤脚不再幸临颂莲时,她的思想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影片中巩俐将颂莲第一次锤脚的惶恐和失宠后按耐不住心中瘙痒渴求锤脚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演绎的十分传神,前后形成强烈对比。不甘特权流失的颂莲,巧借假怀孕重获锤脚特权。
这些情节在原著中并没有,但在导演将其加在影片中却将"一个洋学生的迷失,一个吃人的故事"刻画的淋漓尽致,将矛盾凸显的更加鲜明。
薄命女错付一腔情张艺谋导演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讲清故事,凸显主题,直接将雁儿和梅珊的死接串起来,没有给颂莲任何喘息之机。一连串的事件推送着颂莲进入深渊,深刻的反映了在封建父权体制下,女性自我意识的孱弱,外在环境的荼毒深入骨髓。
雁儿对颂莲当四太太怀恨在心戳破颂莲假怀孕体现了封建环境对人思想的迫害,电影将雁儿想当太太的愿望借以红灯笼展现,赋予灯笼深层价值。而一旦灯笼被毁也就意味着走火入魔的雁儿美梦破碎,理想崩塌。
父权体制的威严深植脑海只知道当上姨太太才能改变命运的雁儿,错付了一腔忠情,反抗命运的斗争甚至是幻想都均以失败告终,所以她最终只能凄惨死去。
四太太意乱吐真言颂莲为报复,戳穿雁儿美梦一把火烧了雁儿屋里的红灯笼,逼死了一条人命。天真干练的洋学生此时也成了父权体制下的牺牲品,借陈府里的老规矩杀了人,可见颂莲已经不再是原来的颂莲而真正成为了四太太,在陈府这吃人不吐骨头的地方丧失了自己。
颂莲最后的救赎----飞浦也对她一改往日退避三舍,身心俱疲的四太太借酒消愁、大吵大闹来宣泄内心苦闷,反抗不可逆的命运。却不料,四太太酒后吐真言将梅珊偷情之事暴露,害死了梅珊,手里又多了一条人命。
此处与原著不同,在原著中颂莲只看见了梅珊被杀的过程,产生兔死狐悲之感。影片这样处理,无疑给观众带来更强的震撼,清晰的呈现了一个天真少女如何一步步堕入魔窟,也直接反映了在封建父权体制下女性地位之地下、性命之卑贱。
其实不管是颂莲借规矩消除敌人还是失口吐真言害死梅珊,背后都有一个更大的无形推手,推动着进程发展---那就是封建体制下的父权制度。
这种父权对女性的压迫,不仅停留于表面约束女性、对女性形体的扭曲、对女性价值的消磨,更多的是使得女性本身对父权体制的推崇,她们意识不到父权体制对女性的压榨,反而争破头脑去赢得男人的宠爱,甚至对有觉醒的女性实行残忍的迫害。
细微处凸显人物悲剧命运
影片中刚进门的颂莲便独守空闺,心中百转千回,起床举着一个红灯笼,看着镜中的自己,一颗滚烫的热泪划过脸颊,这颗热泪包含了主人公太多辛酸苦辣。
其一,虽颂莲清楚知道这场婚礼本质不过是权色交易,但每一位青春年少的姑娘总会对第一夜有所期待或者彷徨,这种情绪具体到颂莲身上更显复杂。
大喜之夜,丈夫不在自己身边不仅落人口实,还会招来看人下饭的恶奴,日子将万般坎坷难挨。
其二,少女情怀总是诗,每一位妙龄女子都会对未来夫婿有所幻想。他可能是身着戎装的大英雄,或者是浊世佳公子。
但是颂莲她却嫁给了一个老头子,不仅没有如玉的相貌,更加没有力拔山河的气魄,身上只有垂垂老矣的腐朽气味儿,这对一个妙龄女子来说多么的可悲。除此之外,两人没有共同的三观做底,老爷是封建父权的代表威严顽固,一坐下就大夸锤脚的好处,这对接受过新思想的颂莲来说是个强烈的思想冲击。
19岁的姑娘要跟一个完全不是自己期望中的老男人在一起,颂莲的泪里也包含了最后期望落空的苦痛。
其三,除了对新婚之夜丈夫离去的悲苦,更多的还是颂莲认识到自己将与过去不再相同。现在的她不过是一个小老婆要看别人脸色过活,对自己人生命运的悲观远远大过丈夫的离去。
对于此时心情复杂的颂莲来说,丈夫的离开甚至给了她一丝喘息之机,去追忆与祭奠过去的美好生活。从她死灰般的眼神中也包含了对未来的绝望,预示着未来的她将完全颠覆自己以往的行为方式和价值理念。
另一个值得回味的片段是最后结尾,颂莲重新穿上了学生装,重新梳了两个大辫子,完全恢复到初来陈家的打扮。但物是人非斯人已逝,那个高傲的灵魂已然消失,剩下的只是空壳。
张艺谋导演最后安排颂莲在两个小窗框来回踱步,镜头由进拉远,初看时以为颂莲被囚,但随着镜头的变化发现其实是颂莲在两个窗框之间来回踱步,中间的门却是大大打开。
这也深刻的反映出,封建时期父权体制的压迫惨无人道消磨自我,让一个高傲、刚强的女人逐步走向自闭、多疑。而她穿上了之前的衣服不断的在院子里转悠也凸显了围墙里的人想出来而围墙外的人却想冲进去的时代悲剧。
影片具有强烈的艺术色彩
小说通过语言渲染更侧重于给读者带来主观情感上的想象,电影则更加追求客观物象的呈现。
原作《妻妾成群》发生在江南地区,具有明显的南方特色。阴雨绵绵的天气、曲折幽暗的回廊、叠层起伏的假山等等都营造出了江南特有的风景。在这种景色下,这不见人的深宅就是美丽的金丝笼,外表奢华艳丽,内里却是破烂不堪,埋葬着一具具女人的尸骨。
而张艺谋导演是北方人,对北方有特殊情节,他将《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背景设置以对称和封闭著称的北方宅院,通过一层层的高墙来象征女性被囚禁被压制的悲剧命运。
在这灰暗的天空下,在这封闭的院子里,回响着的只有凄冷的锤脚声,所有人的命运都系于一人-----陈佐千。用封闭幽暗的环境来凸显封建体制下父权的强硬和不可撼动,用摇晃不停的红灯笼来象征女性的依附。
同时,在背景设置外,张艺谋导演在保留小说的基调基础上,通过冷暖颜色对比构建了一个极具冲击力的感官世界。以黑、灰宅院做底,以红窗纸、红灯笼、红脸谱为影,使得整个陈府在忽明忽暗中交替,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也给观众带来了极强的心里压抑。
总而言之,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与小说《妻妾成群》虽然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对原著粉来说,两者却是取长补短、相互印证,带来了更新奇的观影体验。
影片运用电影手段使得观众更直观的体会到封建父权体制对女性带来的戕害,对于那个时代的女性生存环境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正如影片中颂莲所说:
"我就是不明白女人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女人到底算个什么东西,就像狗、像猫、像金鱼、像老鼠,什么都像,就是不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