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帅的斯大林扮演者盖洛瓦尼,连斯大林都赞叹不已,至今无人超越

网络影视资讯人气:41时间:2022-01-06 02:49:56

随着中国影视的国际化视野越来越延展,我们的影视作品里,也出现了国外历史人物的形象。

斯大林的影视形象,在我们中国影视片中,已经司空见惯了。

但中国影视中的斯大林形象,多是走过场而已,属于典型的打酱酒角色,留着一个大背头与标志性的胡子,再穿上一套大元帅服装,斯大林的形象就基本给烘托出来了。

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前苏拍于1985年的电影《莫斯科保卫战》,里面也有斯大林形象,但很多观众,都很不喜欢这个演员。

《莫斯科保卫战》中的斯大林

在整个影片中,这个斯大林的形象形同木偶,在电影里说着一些不动声色的台词,完全没有内心。可以看出电影拍摄者的矛盾,因为表现的是二战,不可能全部否定斯大林的功绩,但是也不敢像斯大林时代那样,大搞偶像崇拜,为人物脸上贴金,所以,两个矛盾性,一起作用到电影里,就导致了一种“两头不着地”的拍摄办法,造成了《莫斯科保卫战》里的这种毫无个性、毫无光彩、面无表情的斯大林形象。

要论前苏联影片中,哪一个斯大林最帅,最英气逼人,那么还得数盖洛瓦尼为最。

盖洛瓦尼

盖洛瓦尼也曾经在我们中国观众熟知的《列宁在一九一八》、《难忘的一九一九》中出演过斯大林。

但要注意一下,《列宁在十月》中的斯大林并不是由盖洛瓦尼扮演的。

所以说,盖洛瓦尼虽然不是第一个扮演银幕上的斯大林形象的演员,但是,他后来居上,独领风骚,他担纲演出斯大林角色之后,就没有谁敢与他争锋了。

《攻克柏林》

盖洛瓦尼把斯大林塑造得最为美轮美奂的神作是《攻克柏林》,在影片里,斯大林雍容华贵,制度不凡,尤如神仙下凡,惊天动地。

尤其是这个电影的神奇之处,是炮制了一段不存在的史实,影片结尾处,斯大林乘上飞机,来到了苏联士兵一举拿下的柏林,漫步在机场这一博大的开阔空间里,算是完成了真正的斯大林想去而没有实现的“到此一游”。

《攻克柏林》

电影里的斯大林的“神游”,就是让当时苏联的各种闻人都惊呆了,能这样拍片吗?

连历史影片,都可以炮制一个不存在的事件,那么,电影恪守的真实性在哪里?

比如苏联作家西蒙诺夫,就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斯大林要同意在电影里表现他在虚拟的胶片上横空降落到柏林?

当然,从艺术构思上看,斯大林作为一个胜利者,来到柏林,并非没有合理性,就像我们的历史演义作品,不也是添油加醋,无中生有吗?

其实,《攻克柏林》如此虚构事件,与影片的导演的拍摄理念有关。

《攻克柏林》的导演齐阿乌列里,是格鲁吉亚人,与斯大林是同乡。

大概因为有着这么一层同乡的关系,《攻克柏林》导演齐阿乌列里对塑造光彩夺目的斯大林情有独钟,在前苏联,没有一个导演能够超过他。

齐阿乌列里对他的拍摄理念,可谓是振振有词。他认为,拍电影并不是要“反映”事实,而是要表现想象中的真实。

一句话,齐阿乌列里大导演,反对“反映论”。

有了这个理论,《攻克柏林》里最后斯大林空降柏林,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因为这里表现的是一种想象中的真实。

《攻克柏林》里把斯大林的威武神气,表现得无以复加,与盖洛瓦尼塑造斯大林的形神兼备的功底有着密切关联。

我们今天难以相信,盖洛瓦尼与斯大林能够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我们选取一张盖洛瓦尼在《保卫察里津》里的镜头,与真实的斯大林照片用“人脸识别”软件比对一下,直接判定为同一人。

《保卫察里津》里的镜头比对

《攻克柏林》的镜头比对

盖洛瓦尼也是格鲁吉亚人,与导演齐阿乌列里算是老同乡,他们共同表现的斯大林,三位一体,都来自同一地域。不能排除,盖洛瓦尼与齐阿乌列里塑造斯大林形象的时候,有一种出自于“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原始动机在内。

但是,斯大林有一个非常敏感的地方,就是不希望强化自己身上的格鲁吉亚色彩,所以,这一点,对盖洛瓦尼也带来了一点负面影响。

《攻克柏林》剧照

有一度时期,斯大林对盖洛瓦尼使用的格鲁吉亚口音深感不满,他直接指示,找一个纯真的俄罗斯人来扮演自己。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盖洛瓦尼的强有力的竞争者,这就是在《第三次打击》、《斯大林格勒大血战》中出演斯大林的吉基。

吉基在《斯大林格勒大血战》中出演斯大林

吉基是一个典型的俄罗斯人,说话纯正,虽然演员在演技上远不如盖洛瓦尼能够达到形神上的惟妙惟肖,但是斯大林执意需要这样一个高于原型的人物形象。

吉基1955年去世,享年66岁。而一年之后,盖洛瓦尼去世,享年63岁。在《列宁在十月》中第一个在银幕上扮演斯大林的高里德施塔布,1971年去世,享年65岁。看看三位斯大林的扮演者的生卒年,会感到有一种奇怪的怪圈笼罩着他们,可以说他们都是是英年早逝。

盖洛瓦尼与齐阿乌列里合作塑造斯大林形象,并不是在1950年才有第一次,早在12年前的1938年,就在《伟大的曙光》中有了最初的合作。

不过,盖洛瓦尼第一次扮演斯大林,是在1938年拍摄的《带枪的人》中。

《带枪的人》中的斯大林

1937年,是苏联领袖影片破土而出的关键年份。

之前,苏联电影中,也没有领袖形象的大面积出现。

在苏联导演爱森斯坦拍摄的《十月》中,出现了一个列宁演讲的远镜头,算是领袖形象首次走上了银幕,但只是一个朦胧的身影,基本没有人物的形象塑造。

《十月》中的列宁

到了1937年,正好是十月革命二十周年,苏联就搞了一个征文,主题是纪念十月革命20周年作品征集。

广发英雄贴,立刻文人墨客纷纷参与,好作品纷至沓来,这其中有一个作品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列宁在十月》剧本,不过,当时的剧本内容叫《起义》。

在征集来的作品里,有三部涉及到列宁形象的塑造,除了《列宁在十月》之外,另一部剧本,就是《带枪的人》,当时的名字,反而叫《十月》。

《列宁在十月》剧照

《列宁在十月》与《带枪的人》相比,显然《列宁在十月》是全景式地表现十月革命的历史,而《带枪的人》则是通过一个士兵的视角,遥看了十月革命,两相比较,《列宁在十月》更符合主题。

所以,《列宁在十月》一举夺魁,投入拍摄。

其实,《列宁在十月》里列宁扮演者史楚金先去试拍了《带枪的人》,但是,上面又下达了指令,说十月革命题材只能拍一部,《带枪的人》暂时停拍,把《列宁在十月》作为重点影片。所以,史楚金便从《带枪的人》剧组,转到《列宁在十月》里扮演列宁了,并因为第一个在银幕上扮演列宁的形象而一举成名。

《带枪的人》暂时搁浅,编剧包戈廷觉得辛辛苦苦写好的电影剧本,不拍电影有一点浪费了,便把电影剧本改成了话剧,一本两用,后来话剧也演得风声水起。五十年代,我们中国的话剧舞台上,也排演过这部话剧。

这样,《列宁在十月》就成了苏联银幕上,第一个出现列宁与斯大林形象的领袖影片。

《列宁在十月》里的斯大林由高里施塔布扮演。

而这时候的盖洛瓦尼也开始了在舞台上扮演斯大林的破冰之旅。

我们看一下盖洛瓦尼的履历。据杨海明等编译《世界电影百科全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记载:

盖洛瓦尼(1893—1956),苏联演员、导演,苏联人民艺术家(1950)。1913年开始表演生涯,先后在卢斯塔维里剧院和莫斯科高尔基模范艺术剧院当演员,1921年从影。他扮演的角色有:《三条人命》(1925)中首演角色,扮演巴赫瓦,《魔鬼》(1928)中的达尼埃尔,《最后的化妆舞会》(1934)中的罗斯托姆,《哈巴尔达》(1931)中的诗人,《快见面》(1 934)中的斯皮里东和《金色的山谷》(1937)中的基里莱等。

《列宁在十月》拍摄的时候,盖洛瓦尼44岁,比《列宁在十月》里的38岁的斯大林要大一点。

高里施塔布在《列宁在十月》中

而在《列宁在十月》中出演斯大林的高里施塔布才31岁,显得太年轻,看上去,面皮光滑,没有底蕴,目光游离,这也是高里施塔布日后不能在《列宁在一九一八》中出演斯大林的原因。

从上面的演艺经历中,可以看出盖洛瓦尼在44岁之前,在舞台与银幕上的滚打摸爬的打拼生涯还是相当努力的。

在这些影片中,他很多扮演的都是配角,如果不是斯大林一角为他如同量身定制的话,那么,盖洛瓦尼也就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跑龙套的角色。

我们大致看一下,盖洛瓦尼在出演斯大林一角之前,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1924年,盖洛瓦尼在《三条人命》中第一次扮演角色。这部电影根据文学作品改编,原作是采列杰尔的长篇小说《第一步》,导演是比列斯基阿尼。苏联电影史上对这一部电影评价很高,称《三条人命》“展现了十九世纪末格鲁吉亚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是导演的又一部成功之作。”

《三条人命》海报

电影的大概故事由头是:年轻的商人巴赫瓦·普拉瓦爱上了埃斯玛,一个漂亮的年轻裁缝,两人很快成婚。而另外两个人也喜欢埃斯玛,其中一人试图引诱这位女孩,但没有成功,于是他决定绑架埃斯玛,由此引发电影的情节冲突。

盖洛瓦尼在影片里扮演男主人公巴赫瓦。

1925年,在《达里俄勒·姆克拉瓦得则凶杀案》中扮演角色。

《达里俄勒·姆克拉瓦得则凶杀案》剧照

这部电影的导演也是《三条人命》的导演比列斯基阿尼,根据尼诺施维利的小说《我国勇士》改编。

《达里俄勒·姆克拉瓦得则凶杀案》剧照

电影的大概故事情节是:一个企图改变自己命运的农民西科,与美国马戏团老板签了合同,留下了家中妻子、婴儿、母亲和老祖父。到美国后,他另有新欢,忘记了家庭……

1926年在《九级浪》中扮演角色,影片表现的是水手们为一场革命而战的故事。

《九级浪》海报

1927年出演《两个猎人》。

《两个猎人》海报

影片描写两个猎人,本是好朋友,但因为爱上一个女孩,而由友为敌,两个猎人不得不通过抽签的办法,决定最终爱情的选择权,而胜利者必须杀死对方。一个残酷的隐喻。

1928年在《魔鬼》中出演达巴尼尔。

《魔鬼》海报

影片讲述了一个癫痫女孩的悲惨故事,揭示出她成为丈夫家庭偏见受害者的命运本质。

1931年在《哈巴尔塔》(又译《靠边站》)中出演角色。

据《苏联电影史纲》介绍:影片基础的情节并不复杂。在格鲁吉亚的一个城市中,当地的苏维埃组织通过了一项决定:拆除一座妨碍交通的老教堂。卡黑古亚省过去的封建主劳乌尔萨柏(由H·赤科尼亚扮演),企图制造社会舆论来反对这个决定。他在苏维埃政权下摇身一变,成为“集邮协会的委员、格鲁吉亚考古学会的委员、古代纪念碑保管协会的主席”等等。然而劳乌尔萨柏一伙人的阴谋活动遭到了可耻的失败,而且所谓的“古物鉴赏家”的真面目也终于被揭露了出来,因为这伙人称之为古代纪念物而加以保护的那座教堂,原来是沙皇军队的指挥部在上世纪中叶才建筑起来的。

齐阿乌列里导演

这部影片的导演就是后来以《攻克柏林》而名震天下的大导演齐阿乌列里。可见,这位斯大林的御用导演,早就与盖洛瓦尼有过合作关系。

1933年出演《最后的假面舞会》。

《最后的假面舞会》海报

这是格鲁吉亚第一部有声电影。

电影的剧情如下,拷自网上:影片两个青年人,一个是格鲁吉亚的青年工人:革命家米托·吉奥尔哥比阿里。他醉心于革命理想,起初他的思想和行动显得幼稚,充满浪漫主义的幻想,后来经过现实生活的教育,经受了沙皇的监狱和战壕中的严酷考验与锻炼,他成为一个成熟的革命家,坚决投入到反沙皇制度的斗争中去。另一个是第弗里斯的房产主吉奥米特公爵的儿子,大学生罗斯托姆·吉奥米特。他起初抱着玩票的想法去参加革命活动,与社会民主党小组发生了联系。后来当他遇到考验时,便成为孟什维克分子。这两个人物的命运相互交织在一起,相互衬托,通过两人的不同经历,反映出那一时代的面貌。

《最后的假面舞会》剧照

1937年在申格拉亚导演的《金色的山谷》中出演角色。

《金色的山谷》海报

在拍摄这部影片的过程上,盖洛瓦尼终于迎来了命运的转机。

片子拍完,人们惊讶地发现,盖洛瓦尼像一个人,那就是斯大林。

而就在这时候,大导演齐阿乌列里正为他开拍的《伟大的曙光》寻找合适的斯大林扮演者。

《伟大的曙光》海报

毕竟他之前与盖洛瓦尼有过合作,对演员的底蕴与功力还是相当了解的,由此,盖洛瓦尼踏上了扮演斯大林形象的演艺之路。

《伟大的曙光》的剧情有一点像《带枪的人》,表现了一群前线的士兵,不愿意参加战争,回到彼得堡寻找真理,遇到了主持《真理报》的斯大林,又通过斯大林见到了列宁,经过领袖的感召,最后投身到十月革命之中。

《伟大的曙光》剧照

影片导演齐阿乌列里的“想象真实论”,对影片发生了影响,比如,影片里有一段列宁扮成医生,对主人公进行治疗的情节,被评论家认为是游离于主题,无关人物塑造,虽然想象的很奇特,但是毫无意义。

不过,片中盖洛瓦尼扮演的斯大林以沉稳的性格、雄浑的气魄、泰然的姿态,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伟大的曙光》剧照

斯大林在审查这部影片的时候,感叹道:真没想到,我这个人还是这么富有魅力。

这样,盖洛瓦尼的演技得到了原型的认可,从此前景一路长虹。

之后,另一部几乎与《列宁在十月》同时问世的《带枪的人》开拍,斯大林也由盖洛瓦尼担纲,但是影片中的列宁换成了年轻的演员施特拉多赫,因为史楚金在《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中累得生了病,不久之后,就于1939年去世了,享年43岁。史楚金留下的银幕形象就是两部列宁的影片:《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

《带枪的人》剧照

《带枪的人》将斯大林的形象有意抬高,是十分明显的。

比如,从前线回来的士兵,先与列宁谈话,但是斯大林来到之后,直接抢过了列宁的话头,而镜头里的列宁,也主动让位,把斯大林让到了谈话的主要位置,自己站到旁边上去了。

《带枪的人》中的两个人的站位变化

这部电影的导演尤特凯维奇,对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导演成荫到苏联学习电影的时候,他曾经是成荫的老师,成荫对他很是尊敬,他对中国学生也是挺友好的。中国电影美学受到苏联的很大影响。成荫回国后拍摄的《上海姑娘》里可以看到非常明显的苏联元素。

《带枪的人》剧照

1939年在《革命摇篮维堡区》中扮演斯大林。

这是《马克辛三部曲》的第三部,描写工人英雄马克辛在十月革命之后,担任了银行行长,主抓经济工作,电影里有他与列宁和斯大林进行讨论的场景。斯大林仅仅有少量的镜头。

1939年在《列宁在一九一八》中代替了前集中的演员,成为斯大林的扮演者。

1940年在库里肖夫导演的《西伯利亚》中扮演斯大林,但这部电影并没有公映。

《西伯利亚》剧照

1941年在《胜利之翼》中扮演斯大林。影片导演由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担任,后来曾经导演过著名的《雁南飞》。

《胜利之翼》海报

拷录一个电影介绍:这部电影是根据俄罗斯飞行员瓦莱里·切卡洛夫(1904-1938)的传记改编的,他创造了几项长途飞行记录。切卡洛夫和他的副驾驶贝杜科夫和贝利亚科夫一起完成了几次不间断的长途飞行。1937年6月,切卡洛夫创造了世界纪录,从莫斯科直飞华盛顿温哥华,飞越北极,飞行63小时,行程12000公里。他驾驶着一架特别设计的俄罗斯飞机ANT-25,也被称为RD(记录距离)。切卡洛夫也是一名专业的试飞员。他参与了新型波利卡波夫战斗机的测试,该战斗机旨在对抗最新的德国战斗机。1938年12月15日,切卡洛夫在莫斯科附近的试飞中死于飞机失事。

《胜利之翼》剧照

影片中顺带表现斯大林亲自过问飞行员的试飞情况,并提出指导性意见。

1942年在《保卫察里津》里扮演斯大林。

《保卫察里津》剧照

苏联电影形成了一个规律,就是一个普通人与领袖建立联系之后,立刻获得领袖的指派与委任,来到前线,直接完成领袖交办的事情。

《保卫察里津》剧照

《保卫察里津》里有一个姑娘,拿着斯大林的指令,组成了一帮贵族阶级,去挖掘战壕,完成防御任务。这一情节在《带枪的人》也是如法炮制。

《保卫察里津》剧照

影片塑造了斯大林独当一面的英雄形象,当年曾经在中国放映过,但这部电影仅仅是这一系列影片的第一部。影片终结于伏罗希洛夫军队开到察里津为止,电影的下集并没有引进我国。

1946年在《宣誓》中主演斯大林。

《宣誓》剧照

影片由齐阿乌列里导演。这部电影充分体现了齐阿乌列里大导演的人物塑造风格,影片里,斯大林在伏尔加河的岸边,选定了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厂址,日后,这个工厂也成了阻击希特勒军队的一个战时兵工厂。

1947年在尤特凯维奇导演的《阳光普照俄罗斯》(《俄罗斯之光》)中出演斯大林。

电影改编自尼古拉·包戈廷的话剧《克里姆林宫的钟声》。

尤特凯维奇曾经导演拍过六部列宁电影,很多电影都在中国放映过,电视里也经常播放这些影片。这里顺便作一个交待:《带枪的人》(1938年),《雅科夫·斯维尔特洛夫》(1940年)、《阳光普照俄罗斯》(1947)、《列宁的故事》(1957)、《列宁在波兰》(1966)、《列宁在巴黎》(1981,由卡尤洛夫扮演列宁)。

《阳光普照俄罗斯》剧照

《阳光普照俄罗斯》拍好后,斯大林不知为什么感觉很不好,直接说“NO”,所以这个电影并没有公映。

1950年在《巴库之火》中出演斯大林,影片导演赫依费茨也是苏联的一位重量级导演。

《巴库之火》

1950年在《攻克柏林》中扮演斯大林,把斯大林的形象塑造推向了极致的巅峰。

《攻克柏林》

1951年在《顿巴斯矿工》中扮演斯大林。

《顿巴斯矿工》海报

这部影片五十年代曾经由上译厂引进,在国内放映过。

这部电影,也是苏联第七部收视率最高的电影,有1890 万观众在电影院看过。

1951年在《难忘的1919》中出演斯大林。

《难忘的1919》剧照

此时盖洛瓦尼已经58岁,还要扮演40岁左右的斯大林,可见难度是相当大的。

《难忘的1919》剧照

而难以置信的是,盖洛瓦尼刚刚在《攻克柏林》中扮演过大腹便便的斯大林,转眼之前,就在下一年的电影中,扮演一个身材矫健敏捷的中年斯大林形象,可想而知,盖洛瓦尼付出了多少的努力。

《难忘的1919》剧照

减肥,是演员的基本付出。

《难忘的1919》剧照

在影片中,斯大林站在装甲车的踏板上,穿过烽烟弥漫的战场,气势逼人,后来,这一个镜头,也被认为是虚构的造假镜头。

《难忘的1919》剧照

1953年在《仇恨的旋风》中出演斯大林。电影曾经在五十年代引进国内放映过。

《仇恨的旋风》剧照

这部电影相当于“捷尔任斯基传”,导演由日后拍出诗电影《雁南飞》的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担任。

这也是盖洛瓦尼能够查到的最后一部扮演斯大林的电影。

斯大林于1953年去世后,盖洛瓦尼也随着原型的声誉起伏而一落千丈。

斯大林时代拍摄的列宁影片中,是凡有斯大林的段落都进行了删剪处理。

像《带枪的人》中,有一段列宁与斯大林看望士兵们的场景,与士兵一起吃着水煮土豆,其乐融融,反映了领袖的亲民的一面,尤其是列宁在这一段场景中笑出眼泪的表演,还是相当富有感染力的。

《带枪的人》中的吃土豆场景后来被删了

但是,这一段情节中的斯大林的镜头,统统被剪去。而盖洛瓦尼之前拍摄的《列宁在一九一八年》中的斯大林镜头,同样被前得一干二净。

所以,盖洛瓦尼的内心痛苦是可想而知的。

这种抑郁的心情,直接影响到了他的健康。斯大林去世三年后,他也就离开了人世。

关于他去世的传闻,有着很多不堪的传言,但仔细想一想,并不觉得有合理性。比如有传言说,他已经进入魔怔状态,把自己当成了斯大林。

其实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他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与他扮演领袖人物,不得不时而增肥、时而减肥,有着很大的关系。

《攻克柏林》剧照

在《列宁在一九一八》拍摄完成十多年后,再拍摄近乎是续集的《难忘的一九一九》,要求演员做到前后衔接,是多么严苛的要求,演员不得不通过人为的对身体形貌的增减,来达到与角色外形的近似,最终对身体的伤害是很大的。

今天我们回顾一下,斯大林形象在苏联银幕上,并没有中止,后来还是继续散发着他的独特的光彩,一直不断地有着斯大林形象在苏联银幕上出现,包括《莫斯科保卫战》、《解放》、《围困》、《胜利》中,都有着斯大林的角色形象。

《莫斯科保卫战》中的斯大林

如果盖洛瓦尼能度过他的低谷时期,那么,他日后还是有机会继续扮演斯大林的。

我们不得不慨叹,盖洛瓦尼还是离开得太早了。

但他留下的斯大林形象,的确在苏联银幕上有着他的独特的个性与气韵。

而实际上,我们从盖洛瓦尼的履历里,也可以看到,他也担任过电影的导演,在扮演扮演斯大林的形象时,他还为角色设计对话,丰润着人物形象。

比如,在《带枪的人》中,斯大林与士兵有一段对话,原来剧本里并没有这样的台词,但盖洛瓦尼对剧中的斯大林增加了台词,现在却成了电影里令人印象深刻的一部分。

《带枪的人》剧照

电影中,斯大林在开往前线的士兵队伍前讲话的一场戏时,盖洛瓦尼问士兵:弹药多吗?

这个士兵加了一句词:“够打克伦斯基的。”

盖洛瓦尼顺着这个由头,继续编着台词:“真是很节俭的人……久经沙场的战士,你是从哪儿来的?”

士兵又像陈佩斯那样加词了:“普梯洛夫工厂的”。

盖洛瓦尼即兴继续发问:“打过冬宫吗?”

士兵答:打过。

《带枪的人》剧照

盖洛瓦尼必然要继续回应:“是这样,看得出来是个有经验的人。”

就这么不断加码的台词,现在依然保存在电影里,对于斯大林形象塑造、展现他的亲和性与细腻心理,是很有作用的,成为影片中富有情趣的一部分。

当然,后来删减斯大林片段时,又要多剪几尺了。

《难忘的一九一九》剧照

但不管怎么说,盖洛瓦尼代表了斯大林时代的一种银幕最顶极的审美风格,至少在艺术形象上,符合这个人物在影片中的角色定位。就像我们今天国内拍摄的涉及的斯大林的影视作品,我们肯定希望镜头里的斯大林能够风度翩翩一点,符合人物出现的情境氛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至 (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 2023 天天影视

极速影院

电影天堂

电视剧

综艺节目

樱花动漫

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