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若萧
春节档结束了。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月18日0时,2021年春节档累计斩获78.2亿元票房大盘,相较2019年同期的59.05亿元大涨32%;总观影人次超1.6亿,相较此前最高的2018年上涨14%。创中国影史春节档累计票房、人次新纪录。
2021年春节档前四天,日票房都在10亿以上。尤其是大年初一,仅《唐人街探案3》一部电影的票房就超过了这个数。
春节前,受到疫情反复的影响,不少地区都对影院上座率进行了限制:春节期间须控制在75%,部分地区50%以下。河北、吉林、黑龙江等部分中高风险地区部分影院甚至悉数关闭。再加上“就地过年”的号召,种种状况,都给今年的春节档蒙上了一层阴影。
没想到,春节档的表现超过了所有人的预期。沉睡已久的影视行业,似乎终于恢复了。但在一片欣欣向荣中,依然有一些值得探究的地方。
“二八效应”
本次春节档,最明显的一个现象,就是“二八效应”体现得极其明显。七部主要竞争影片中,头部的两部影片《唐人街探案3》和《你好,李焕英》,分别斩获35.55亿元、27.24亿元,拿走超过八成票房。两者一度形成了此消彼长之势。
(相关电影海报)
至于剩下的十来亿票房,则被其它五部影片所瓜分。
剩下五部影片中,《熊出没:狂野大陆》专注聚焦亲子动画市场,其没有太大野心,多年积累的品牌效应也使其无法被轻易撼动。该系列自2015年登陆春节档以来,票房一直在2-7亿区间内稳步增长。今年,其票房总预测在6亿左右。
但其它影片,都或多或少成了“炮灰”。
2月12日,导演饶晓志微博发文为《人潮汹涌》求排片,表示:“希望院线方能再给一些些的机会,在现有的场次上挤一两场黄金场给我们,或者不要完全砍掉我们的场次,就像当初的《无名之辈》一样,我们一点一点的来,说不定我们可以有一些给院线的回馈!”
2月13日,其再度发文,称“我确实想要挣扎一下……在理解院线立场的基础上为自己的电影‘求’一些空间,也期待着最后能相互成全”。言辞间,一股浓浓的悲情色彩。
2月15日,演员屈楚萧也发声表示,电影《侍神令》是大家四年的心血,“是我个人没能做好”,接受所有批评与指正;同日,《刺杀小说家》原著作者双雪涛也在微博发布长文,为影片站台。
这些努力并没有收到多么明显的成效。如今,档期已经过去两天了。排行第三的《刺杀小说家》无论是累计票房还是预测总票房,都没能超过10亿区间。
不过,就往年经验,春节档结束后,再到三月中旬,还会有近一个月的时间供影片发挥“长尾效应”。这些影片的后续潜力能否得到进一步激发,仍未可知。
春节档,到底适合什么
一年里的众多档期,以春节档所占的票房总份额为最高。在“水涨船高”心理的驱动下,许多片方都将希望押注在了春节,以求分得一杯羹。
但春节档有明显的氛围倾向,并不适合所有电影:观众春节观影多以家庭为单位,不太可能将所有影片全部看完,而是会在相互妥协协商后,从中选择一两部。该抉择过程不仅需要兼顾家庭成员审美的最大公约数,且极易受从众心理影响。
再加上大众过年时“讨喜气、避晦气”的心理习惯,许多类型都难以发挥。“喜剧”和“亲情”可以说是两个最保险的母题。
除了题材限制,该档期所需宣发成本也极其高昂。以2018年春节为例,《唐人街探案2》和《捉妖记2》就展开了一场大型角力,前者包下了大量高铁电视滚动屏,后者则干脆同央视春晚进行了联动,预告片登上春晚开播前六十秒广告位。小成本片强行挤入该档期,很可能连宣发费用都难以支付,只能沦为炮灰。
“二八效应”的出现,就源于此。《唐人街探案3》虽然故事稍显散乱,但得益于多年耕耘出的品牌效应,观众潜意识中早已将其作为了必选项,预售阶段的一骑绝尘就体现了这一点。且陈思诚从系列第二部开始,就已根据最大基数观众的口味调整了影片结构,将血腥悬疑成分大大弱化,做成了一出老少咸宜的娱乐片;
《你好,李焕英》虽出自新人导演之手,但贾玲、沈腾二人本身就是春晚常客,具有隐性品牌效应,同春节气氛并不违和。且影片主打亲情,主旨明确,没有理解门槛。后续的口碑发酵,使得其逐渐对《唐人街探案3》进行了反超。
至于余下的影片,除一直坚持定位分众亲子市场的《熊出没》外,同春节档都有着各种各样的“水土不服”:
(相关电影海报)
《刺杀小说家》尽管特效精良,但故事线晦涩,令观众理解困难。虽然影片最终落点在亲情上,表现形式却是颇具悲情意味的“打拐重逢”——放在春节,着实有些违和;
《侍神令》由游戏《阴阳师》所改编,IP过于小众;《新神榜:哪吒重生》的市场份额被《熊出没》分割大半后,所剩已然不多,但好在其目前已经被Netflix购买发行权,或能在海外市场获取一部分收益;
还有《人潮汹涌》。这是一部和《无名之辈》类似的黑色犯罪喜剧,调性本就同春节档兼容困难。为避免犯罪题材带来的“晦气”感,影片前期宣传中没体现主题,只选用了“欢迎光临罗马仙池”和“丢肥皂”两个看起来稍显滑稽的画面做预告片,以突出喜剧成分。结果澡堂预告片一度同不久前上映的《沐浴之王》混在了一起,让人几乎分不清彼此。
如此处理,还导致了另一个问题:走进电影院前,观众都不知道这部电影打算讲些什么。再加上导演饶晓志爱用多线叙事 黑色幽默的手法,即便看完电影,观众总结出的主旨也是众说纷纭。
为挽救局面,春节前两周,刘德华入驻了抖音,为《人潮汹涌》作宣传造势。但在前述两个问题未能得到解决的情况下,观众最多也只能将其作为一部“刘德华电影”来对待。
(《人潮汹涌》海报)
诚然,影片诚意十足,片中接连致敬了《无间道》《喜剧之王》《天若有情》多部经典,还邀请了导演郭帆、路阳作群演,颓势却依然难以挽回。《人潮汹涌》上映首日,票房仅有约4300万元,在七部电影中垫底。为了给其它影片让路,影院还一度将排片削减,导致其上映第二天的排片率从8.5%骤减至3.8%。直到导演饶晓志的微博发文公开“求排片”,外加春节档后期长尾效应,观众对“喜气”的要求不那么严格后,情况才稍稍有所好转。但总预测票房依然在4亿左右,大概率会同小档期的《沐浴之王》持平。
春节档后,市场会如何
总体来看,形势一片大好,但依然有业内人士表达了隐忧。
首先,本次春节档的红火,很大一部分是由高票价所推动。灯塔研究院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档全国的平均票价为48.9元,相较2019年上涨4.2元。以北京为首的一线城市,平均票价涨幅更是超过了20%,远超其他三四线城市。北京部分影院,《唐人街探案3》票价甚至一度超过200元。由于春节档观影属于刚需,高票价并没有打击大众观影热情。但客观上,还是限制了观影数量,强化了“二八效应”;
原本按大部分业内人士预计,“就地过年”的号召性政策阻挡了一线城市青年的返乡回流和亲人团聚,必然会对三四线城市票房造成不利影响。但结果却显示,在被迫留守原地、放弃旅行计划后,观影反而成了大众所剩不多的娱乐手段;
当然,也不能忽略去年春节档消失,压抑一年后造成的报复性反弹。
上述都是暂时效应,很可能无法持久。而更为深远的,是对供应端可能造成的长远影响。
《你好,李焕英》的成功,使得多名影视从业者对中国新闻周刊表达了担忧:资本是逐利、且完全结果导向的。这个春节档,如《刺杀小说家》这类大视效片竟然被《你好,李焕英》这样的小成本喜剧片打败,甚至于后者总票房很可能超过《流浪地球》和《哪吒之魔童降世》,跻身影史前三。之后,资本大概率会流向喜剧,而对视效大片的关注度减弱。
“往严重了说,可能会对好不容易开启的中国电影工业化造成阻碍。”一名编剧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也有从业者认为,这种担心纯属多余。一名制片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因为成本可控,调度简单,许多外行资本切入影视圈,都爱从喜剧入手,该现状已经持续了许多年,并不会因为《你好,李焕英》的一时成功而变得更加夸张。
虽然喜剧摄制成本较其它类型片较低,但其难点在剧本创作和演员表演上,对结构、对白、演技的要求都较之普通故事片更高。倘若处理不好,只盲目追求笑点,很可能会变成“挠胳肢窝”式的尬笑。近年来,虽然喜剧片大量供应,但仅从票房来观察,也只有宁浩、徐峥、陈思诚、开心麻花等少数几个团队保有较大成功率。
“喜剧唯二变数在于剧本和演员,这两样都是拿钱堆不出的东西。”上述制片人表示,“如果《你好,李焕英》能引发从业者对内容的进一步思考,而不是尴尬追求表面笑点,也未必不是种好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