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喜欢看电影的观众,可能会听说印度2021年底又出了一部爆款佳作。
它就是《杰伊·比姆》,影片还入选了豆瓣2021年度冷门佳片榜,评分8.7高居榜单第一。
这部电影瞄准了印度贱民阶层承受的不公正待遇,通过这部电影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印度社会全貌。总的来说,这的确是一部充满了社会良知的电影。
但看完这部电影,我却明白了一件事。
这些年来那些网上吹嘘“印度崛起”的声音,或只是一种笑谈,而印度崛起也许永远只是一个传说。
为什么这么说呢?以下内容分为3部分,第一部主要为电影内容,第二、三部分会非常深刻。
1、电影到底讲什么,印度人拍的这个故事,想要向世界传达什么?
2、电影男主安德鲁律师家中为何会悬挂“马克思头像”,电影中女主原型真实结局如何?
3、印度的野心勃勃,只是“空中楼阁”,印度种族“梵化”,与暴力革命
电影到底讲什么,印度人拍的这个故事,想要向世界传达什么?
好了,咱们还是先从电影说起。
电影从一个“肮脏”的时代背景开始,即印度警察长期拿“贱民”阶层的无辜者来顶罪。
印度某个看守所门外,一群警察在这里等候。
他们在等待什么呢?等待从被释放的犯人之中,挑选一批无辜者来给破不了的案子顶罪。
挑选的标准只有一条,种姓。
这些最低种姓的“贱民”,在印度毫无尊严可言,没有人关心他们,他们自己本身,见了高种姓和社会上层人,也如同老鼠见了猫一样。
他们是被随意拿捏的面团,又毫无反抗意志,所以在印度警察眼里,他们简直就是“最佳替罪羔羊”。
可以想见,这些贱民有很多被一而再再而三地丢进监狱。
电影的故事就是围绕这样一个“贱民”展开,他被警察诬陷偷窃。
可偏偏他又死不认罪,反抗之下,最后他真的被警察活活打死——后来我们知道,警察包庇了真正的小偷,因为可以从赃款中分得一笔,但选好的替罪羊迟迟不认罪,让警察气急败坏。
电影的暗线是这个,但是主线方面,真正的主角是这名精英律师安德鲁,看他意气风发的模样,你就知道他必须是主角。
故事并不复杂,主要就是讲述律师安德鲁如何找出真相,为枉死的贱民洗刷冤屈,同时将警察中的败类绳之以法。
但这个过程被拍得一波三折,律师在寻找真相的过程中,可谓抽丝剥茧,故事还是蛮有看头。
当然这里多说一句,电影里刻画的夫妻真情很打动我,是底层人民内心的那份真情。
面对遭遇不白之屈的丈夫,电影里的这个妻子始终不离不弃。
这对夫妻住着茅草屋,没有土地,一穷二白,平常抓蛇抓老鼠吃,他们什么都没有,唯有彼此的爱,是他们活在这个世界的全部。
所以他们之间的感情真的很让人动容。
有几个小细节很是催泪。
比如最后,警察部门的大佬眼看实在没办法掩盖丑闻,提出可以补偿一笔钱,请她撤回控诉。
她说她没法拿这笔钱,虽然拿了钱确实可以生活得更好,但是将来该怎么跟孩子说?说这是打死你爸爸的人施舍的?是你爸爸用命换来的?
她只要求一个公正的结果。
最后她得到了这个结果,在那个雨夜,她怀着8个月的身孕,带着大女儿,一起在雨中痛哭,为她们凄惨的命运而哭泣。
这一幕,看过的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这部电影直面印度阴暗面,充满了人文关怀气息,是当之无愧的现实主义佳作。
电影男主安德鲁律师家中为何会悬挂“马克思头像”,电影中女主原型真实结局如何?
电影是好电影,但是重点在于你能从这个电影,以及电影背后看到些什么。
电影改编自真实故事,所以我们不仅要看电影,更要联系电影的幕后历史。
很多人提到了片名《杰伊·比姆》,实际上是加油比姆的意思。
比姆是印度著名律师安贝德卡尔(1891—1958)的名字,他出身贱民阶层,是印度贱民阶层反抗社会不公的领袖。
电影里的安德鲁律师被他的人格魅力吸引,立志要成为像比姆那样的律师。
片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安德鲁的家中墙壁上挂着三幅肖像,左边是大家都很熟悉的马克思,中间这个就是比姆。
为什么安德鲁家中会挂着马克思的肖像呢?这就是电影没有提到的一个背景。实际上安德鲁律师早期曾经加入过印度共产党。
对于这方面的历史,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多去了解了解。这里咱们就不过多展开了。
但总之,安德鲁之所以会对贱民阶层有如此大的同情,和他的这段经历有很大关系。
片尾字幕对安德鲁的事迹进行了一些扩展补充。
安德鲁后来担任了联邦高级法官,主持审理了96000起案件,大多数都偏向底层人民和弱势群体。他是一个充满了正义感的好人,所以主创团队才会拍出这么一部电影,向他致敬。
根据网上的一些资料,这部电影之所以会选择这样一个故事,是因为主创团队在采访拍摄关于安德鲁纪录片的时候,问及他一生当中印象最深刻的案件,安德鲁提到了这个故事,导演这才有了灵感来源。
这些是关于电影的一些背景资料。
比姆律师和安德鲁律师,毫无疑问都是好人,他们都致力于提高印度贱民阶层地位,为此做了很多事情。
每个时代都会有这样的社会良心,哪怕再黑暗的时代,也从来不会缺乏光芒。
问题就在于,一两道光,能不能彻底掀开黑暗?
至少比姆一生没有做到。
他虽然被誉为“印度宪法之父”,但稍微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他和甘地理念分歧很大,他的理想,在印度社会现实面前不堪一击。
安德鲁比起比姆来说,所能做的事情就更少了。
因此,虽然这个电影看起来有一个光明的结尾,但那不过是电影出于艺术加工需要。
电影最后,这个妻子获得了数百万巨额补偿,还搬进了政府给她营造的新家。
然而现实却让人高兴不起来。
电影里的原型人物,在后来的20多年一直生活在贫困之中,离开了大人物和聚光灯的关心,她依然是那个贱民。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个问题当然非常复杂,不是一部电影所能回答,也不是一篇文章能够说清楚的。
但我们可以看看电影里面这个女主角,她从始至终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求助安德鲁律师帮帮她。
虽然我们无意指责,但作为底层贱民阶层的他们,从头到尾都不知道反抗,只知道逆来顺受。
那么他们运气好的话,会遇到一个像安德鲁律师这样的好人。
运气不好怎么办?
印度的种姓问题,以及最低阶层的贱民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
电影里面有一个场景,部落人说:“无论我们做什么,我们都不能得到土地证书。”
从这个场景,或许你能够理解印度社会问题的本质所在。
印度的野心勃勃,只是“空中楼阁”,印度种族“梵化”,与暴力革命
所以,一部电影,很多时候它就只是一部电影。
很多影迷都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总会觉得这部电影拍出来了,一定能改变现实中的那些人,一定能改变世界。
尤其是一些韩国电影和印度电影的粉丝。
实际上,电影从来不可能完全改变社会,改变这个社会的,一定要靠这个社会大多数人,而不是说看了这个电影,这个社会就改变了,哪怕你看了电影有了改变社会的冲动,那也得付诸行动。
我们还可以再看看另外一部印度电影《厕所英雄》。
一部号称“改变6亿印度女性命运的电影”。
这部电影其实是为了呼应莫迪当年发起的“清洁印度”活动,为此莫迪还亲自上街挥舞起了扫帚。
清洁印度运动,最重要的就是建厕所。
据报道,印度政府从财政中拿出专款,鼓励全国尤其是农村地区建厕所。据说自2014年以来,印度新建了4000万个厕所。
然而最后这场雄心勃勃的运动,似乎成为了不折不扣的“面子工程”,最终成果并不怎么样。
因为“厕所运动”依旧只是停留在“表面厕所层面”,具体措施无非就是加盖一些新厕所,让一部分印度人不用再露天如厕。
但其背后的社会问题依然屹立不倒,不从根本上改变印度社会,就没法真正脱胎换骨,今天“厕所问题”无法根治,明天“黑公交轮奸案”的悲剧也许还会重演。
我们再说回《杰伊·比姆》里的种姓歧视。
事实上,印度的宪法,在其14∼17条中,明确提到过“禁止种姓歧视”,倡导就业机会平等,禁止不可接触者制度及其实践;
在其46条中,则要求保护表列种姓与表列部落不受任何经济与社会的剥削和歧视。
印度的宪法明文规定了这些,但是社会现实又如何呢?
印度的贱民阶层的确也有一些人可以跨越阶层,甚至集体改变种姓,即所谓的“梵化”,但是客观上来说,这种得到“梵化”的终究只是幸运儿。
换句话说,印度面对“种姓问题”的办法只是“让人跨越”,而不是“让歧视制度消失”。
一切的一切,归根到底,印度历史上缺少一场彻底改变社会结构的暴力革命。
没有这个变革为支撑,印度就没法打破原本腐朽落后的社会结构,印度的社会发展也就没法释放,网上那些“印度崛起”的说法终究也只会是一个传说而已。
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还有一点可以佐证,电影的背景时代是1995年,安德鲁的助手义务帮助部落人民开办扫盲班教他们识字。但直到今天,印度依然有接近3亿文盲。
还是那句话,这个问题太过于庞大,一部电影无法说清楚,一篇文章也没法说清楚。
当然,时代在发展,印度社会当然也有一些进步。
比如印度的土地问题,因为尼赫鲁的赎买政策,也有了部分改善。
但这只是社会改良,而不是彻底的革命,我们看到这一切野心勃勃的变化,悲观地说只是“空中楼阁”,矛盾的种子还在,且依然在不断地生根发芽。
这个症结会不会在未来某天迎来彻底爆发,未来印度又会走向何方,也许只有时间会给出答案。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木暖月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