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颖翀 编辑/雅莉
明人将锦衣卫、御林军配刀称作“绣春刀”,将唐刀和梅花刀等特点全部展现。还比明朝雁翎刀轻便许多,代表了刀剑制造的顶级工艺技术。
《绣春刀:修罗战场》之后,路阳执导的《刺杀小说家》也代表了目前国内电影工业的最前沿水平。
为了这部电影,路阳付出近五年的心血。21个月的剧本改编、11个月的前期筹备、1年多的正式拍摄、2年的后期制作,这些数字都透露着这部影片制作过程的不易。
15个摄影棚,20余套内置景、800平米的动捕棚,2000张概念设计图,2095张故事板,这些数字则体现了电影工业的流程化与工序化。
据MORE VFX创始人徐建介绍,此前中国的电影视效常常是在“将就将就用最简单的方法干了就行”的状态下运行的。但《刺杀小说家》想要达到的视效效果“是将就不了,一道工序都不能少的”。
正如双雪涛所评价的那样,一个创作者如果笃定到疯狂的程度,他就拥有了最有力的理智,可以用自己的血肉把历史的进程推快一点点。
决定不将就的路阳,正是凭借这份笃定,将制作精良的《刺杀小说家》带至银幕,也推动中国电影工业化向前跨越一步。
21个月剧本打磨:最难是创作
“正常的剧本创作时间是1年左右,而《刺杀小说家》的剧本写了21个月,足以说明这次改编的难度。”当被问到影片制作中最难的部分时,路阳毫不犹豫地告诉小娱。
2013年,因不断被退稿而忧虑重重的双雪涛写下一篇两万余字的短篇小说《刺杀小说家》,将自我意识的一部分投射进小说主角中,讲述了一个“凡人弑神”的故事。
三年后,《绣春刀:修罗战场》最后筹备阶段之时,正经历“最困难一段时期”的路阳经由华策制片人万娟推荐,看到这部小说,被小说中“困境下的,看似无意义的残破人生迸发出的强韧生命力,且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所击中。
“这小说你别给别人了,我想拍、特别想拍。”路阳果断地对万娟说。然而路阳身边的很多朋友都劝他再想想,“他们觉得这个东西太抽象了”。
确实,从文学到电影,中间横跨着一条巨大的横沟。比如《刺杀小说家》中存在着虚实两个并行的世界,光是“小说能够改变现实”的逻辑主线,就很难令人立马信服。
剧本改编的前三个月,双雪涛参与到编剧组的讨论中,得出一个大致方向后便退出。一年后,编剧组创作出一份长达25000字的大纲,此后六七个月里,路阳开始闭关写作剧本。
光是剧本方向,路阳就找了2个月左右时间。除此之外,为了补充故事的戏剧感和完整性,他们在原著基础上增加了几个关键人物,同时对原有人物的背景和性格进行补充。
电影中由郭京飞演绎的“黑甲”,便属于原著中没有,但在电影中十分关键的角色。“小说里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主角的独角戏,他处于很孤独的状态。但是在电影里,我们讲故事要靠人物的选择带动我们去找到故事方向,虚幻世界的构建也需要依靠关联人物的描述,所以主角就不能是孤立的,他需要和这个世界有联系,黑甲便由此而来。”
而且在设计人物之初,路阳就想好了这是一个被改变的角色。“即使他一开始是残忍的、邪恶的、恶趣味的,但是他有改变的可能性,小说主角的热血最终将他改变,这是一种浪漫主义对实用主义的影响。”
在小说末尾部分出现的红甲武士,路阳也让他提前出现,为他增加不少笔墨。“文学里可以这样写,但是电影里不可以在最后高潮部分突然出现一个新角色,那样会很奇怪,我没法向观众交代,所以需要让这个人物早点出现,与电影中的其他人物发生关联,共同推动叙事。”
“对于每个角色,我们都投入很多时间和情感去找到他们。去解释清楚他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为什么喜欢他们,为什么需要他来推动故事发展,哪怕他是一个反派角色。”路阳介绍道。
但任何一个人物、逻辑和戏剧上的重塑或调整,都会牵一发动全身,使剧本创作的时间大大加长。
更何况,《刺杀小说家》和大部分电影所不同的是,它构建了一个完全架空的虚幻世界。为了让看到剧本的人对电影有基础感受,剧本里添加了大量对虚幻世界的视觉风格和概念的描述。“比如哪个场景可能需要更多的宗教感,哪个场景需要更多地讨论与死亡有关的话题,哪个场景跟生命力的成长或者压迫感有关系,剧本里都写得非常详细。”
2017年9月,第一稿剧本终于完成,路阳把剧本拿去给王红卫看,“红卫老师看了之后跟我说重写吧”。路阳认为,红卫老师这么说,是在告诉他他要拍的东西是好的,但是不要着急,一定要找对方向。
耗费21个月,历经无数次修改,这份将近5万字的剧本终于定版。
11个月前期筹备:流程与工序的建立
“路阳,你是不是疯了。”
2017年,路阳把大致成型的剧本递给MORE VFX的创始人徐建,这是他看到剧本后的第一反应。
在这位曾主导《绣春刀》和《流浪地球》等大片的视效工作的专业人士看来,当时国内电影制作环境提供不了足够的流程和工序保证,很难实现这部电影想要的视效。
“这部电影的工序超过以往任何一部影片的复杂度,因而需要包括造型、美术和视效团队在内的所有主创人员进行至少一年的前期筹备。”徐建有点担心主创们能不能提供如此充裕的时间来全身心投入做这件事。
“老徐你放心,这些肯定都能有。”路阳这句斩钉截铁的回应,顿时打消了徐建的顾虑,徐建决定带领公司视效团队接受这个充满吸引力的挑战。
从2018年1月开始的筹备时期里,主创们几乎每天在一起工作。
“主创团队中,美术部门设计场景和道具,造型部门设计造型,摄影和导演一起设计分镜头,以及动作指导部门设计动作时,都需要和特效团队进行沟通和探讨,同时,视效团队会提前做好一些技术的测试和开发,”徐建介绍道:“因为对于每个细节,主创部门都会有很多想法,所以我们需要和他们进行密集的、持续不断的沟通,看看相互之间是不是会有干扰,或者能不能相互帮助,更好地实现预想的效果。”
几个月内,光是造型组和美术组创作的概念设计图就达到2000张,构建出完整的“东方异世界”风格;摄影组制作完2095张分镜头故事板;视效团队也准备好各类模型、贴图、光照环境等虚拟资产。
之后,剧组用5个月时间,搭建了大大小小共15个摄影棚。在棚中,他们先后置过20多个景,还搭建起800平米的动捕棚,该棚能够同时捕捉5到6个演员的动作,包括吊威亚、骑马等复杂动作,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动捕棚。
11个月的筹备期,主创团队将所有前期工作准备完成,用徐建的话讲,“完全没有被浪费的地方”。
一年拍摄期:
数字角色增加拍摄难度
乌尔善曾在一次论坛中提及,在视效难度的层级中,位居榜首的是数字角色、其次是数字生物,再者是大规模场面,然后是数字场景。
而《刺杀小说家》中使用的数字角色,有赤发鬼、红甲武士和黑甲三个,在表演、拍摄和后期等环节都为主创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扮演数字角色黑甲的郭京飞,在每次拍摄前要经历几个小时的特殊化妆,将乳胶道具粘在脸上,时间长了之后脸会很痒,又无法抓挠。“非常痛苦,郭京飞甚至打趣说以后再也不演这样的角色了。”
董子健饰演的角色路空文,常常需要与赤发鬼、红甲武士和黑甲演对手戏,且赤发鬼和红甲武士的人物比例比真人要大得多,这要求演员必须具备更强的表演信念感和精准的走位能力。
得益于虚实拍摄技术,在拍摄过程中,导演能够实时看到真人演员与数字角色对戏时的效果预览,帮助他及时调整真人演员的表演和走位。
而数字角色的具体呈现,则得通过动捕、面捕、虚拟拍摄等技术来实现。
“有次我们在进行虚拟拍摄时,恰逢吴京前来探班,他看到通过动捕将真人动作映射到虚拟角色身上后,虚拟角色可以在电脑的虚拟场景中完成各种动作和表演,导演也可以从任意角度运动镜头,不禁感叹国内视效团队也发展到如此程度。”
而在动捕过程中,部分数字角色出现的戏,都至少得在实景中拍摄两次。一次是由扮演数字角色的真人演员,穿上便于动捕的绿衣服,与其他演员一起演一遍;一次是没有绿衣演员,只剩下其他演员在场将这场戏再演一遍。
这样的拍摄方式显然会给剧组带来不少工作量。“在青岛拍摄期间,大部分工作人员维持着每天14到16小时的高负荷运转”。
不过,在路阳和徐建眼里,虽然工作量大,也时常遇到一些问题,但从没有一个问题是超出预期、难以解决的。
“因为所有制片计划和流程设计我们都提前做好了,所以即便遇到问题也不会是什么大问题,这就是电影工业化的意义所在。如果真的有什么问题特别困扰我们,那说明我们做的流程设计是失败的。”徐建认为。
数字角色表情与毛孔成难点
基于大量拍摄素材,视效团队进入了长达两年的后期制作期。
“拍摄时没遇到什么大问题,没成想到后期却遇上了。”徐建接着向小娱透露。
而这个大问题,恰好与技术难度最大的数字角色有关。在赤发鬼的后期制作中,他的表情系统和毛孔系统成为视效团队难以轻松逾越的大山。
“关于赤发鬼的表情系统,我们内部大概推翻了五六版。因为其真人演员杨轶表演时的表情特别丰富,连眉毛都能分成两截动。为了还原他的表情,赤发鬼最终版的表情系统中有700多个单元表情,如何将这些单元表情组合、每个单元表情的幅度该如何、前后运动的顺序如何,这是一套很难的技术。”
在为拥有4.8万个毛孔的赤发鬼设计毛孔系统时,团队同样面临巨大的挑战。
以往制作数字角色的毛孔,视效团队通常用手工绘制的方式来实现。然而这次团队绘制好后发现,赤发鬼的毛孔是紧绷的,无法跟随脸部表情的变化像真人那样自然移动,也不会随着肌肉的变化产生自然的挤压、拉伸或者变形。“这些细节都会影响观众的观感,让观众有种看了却说不出来的别扭感。”
徐建和整个视效团队经过一年多的尝试,最终开发出还原毛孔系统的一个插件,能够达到角色一动,其毛孔和汗毛也符合物理原理,跟着动的效果。
但运用这一插件后,仅赤发鬼这一数字角色,其渲染量就从单帧16个小时到30小时不等,造价更是达到每分钟200万元左右。
对于路阳而言,7个月的剪辑过程也并不轻松,其中的特效、声音,包括音乐也有很多需要调整的地方。
“后期剪辑的七个月来,我好不容易把影片从160多分钟剪到125分钟,已经觉得剪无可剪时,请宁浩来看,他很直接地告诉我他觉得什么地方可以不要,为什么不要,一天下来我又剪掉了三分钟。”
进入2021年,电影最终版确定后,双雪涛前去观看。看至中途,好几次他都有想摘下3D眼镜去拥抱路阳的冲动,“我意识到当一个人相信某事的时候,他可以付出多少,做到什么程度”。
从五年前路阳看到短篇小说《刺杀小说家》时,他便相信了“相信的力量”。这五年来,他又横跨一个个难题,让我们看到他相信的力量确实存在。今后,他还将把这份力量延续下去,开启崭新的“小说家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