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将近一年多疫情阴霾的笼罩之后,电影市场终于迎来了全面复苏,承载了观众所有热情的2021春节档不出意外的成为了“史上最强”,大年初一票房已达16.4亿,打破了中国电影单日票房记录。不过几家欢喜就有几家愁,陈国富担任监制,改编于知名IP,又有陈坤和周迅两位大咖联袂出演的《侍神令》,竟然颇为意外的口碑和票房双双失利,目前猫眼预测的最终票房落点仅为3亿,令不少人大失所望。
更是直接导致主演之一屈楚萧微博道歉,表示不想因为自己的一系列负面新闻影响了所有人的心血之作。那么,放下屈楚萧“劝退”先不谈,对于《侍神令》在春节档中展现出的“疲态”,我们将从多维度复盘,探究其原因。
故事薄弱、人物扁平
如何让人共情?
众所周知,背靠经典大IP的影视内容只要能做到让原著粉满意,就基本不用犯愁口碑和流量的问题,而作为现象级手游《阴阳师》的衍生电影,《侍神令》的这份“情怀”在老玩家中显然是完全没有“卖”出去的。
电影中构建了一个人妖共存,并维持着微妙平衡的世界观背景,但除了男主晴明的故事线勉强有一丝游戏前传的感觉,其它基本上毫无关系。例如陈伟霆饰演的慈沐(游戏里的茨木童子)的人设,晴明和百旎(游戏里的八百比丘尼)、袁柏雅和神乐的感情线都与游戏中大相径庭,让人大呼全员ooc的改编让该片从一开始就很难博得原手游粉丝的好感。
不过影视作品面向的是更广泛的圈层,还是有大量并未接触过游戏的电影受众,不会有先入为主的概念。但可惜的是,作为一个全新的故事,《侍神令》也很难让大部分人觉得满意。
由于题材的相似性,《侍神令》自上映以来就被网友不断的与郭敬明导演的《晴雅集》作对比。作为一部有着鲜明的郭敬明烙印的作品,《晴雅集》延续了他一贯极致、悬浮、浪漫的风格,虽然缺乏强有力的内核支撑,但这种自我陶醉式的情感高潮体验注定会有粉丝买账。
而相对而言,《侍神令》在故事上虽然没有什么难以解释的巨大BUG,却从头至尾透着敷衍与平庸,影片的主线故事围绕着慈沐师哥被害,晴明如何自证清白,一步步寻找真相展开,似乎想探讨一个类似于“天龙八部”的命题:身为人妖混血的晴明,在夹缝中徘徊,不属于任何一方,注定是一个悲情的“游侠”,但又无法用细腻的笔触去深挖并带来多层次的思考,只能浅尝辄止。还有片中一直在强调的,人与侍神之间“苦乐相伴、生死相随、永不背叛”的双向奔赴,也因为缺乏细节上的支撑,导致看起来十分苍白干瘪,很难让坐在影院中的观众共情。
故事的薄弱使得人物在塑造上也十分缺乏必要的弧光,除了男主晴明之外,几乎都是心理动机模糊的工具人:慈沐没有任何铺垫,一言不合就突然成为了大反派;袁柏雅和神乐戏份虽不少,人设却聒噪无脑、不讨喜;周迅饰演的百旎更是成为了浪费演技的“大花瓶”……到最后,似乎只有陈坤足够贴合“美强惨”的颜值能令人满意。
经费燃烧的特效
审美疲劳的观众
当然,《侍神令》虽然在剧情上不尽人意,但影片中所呈现出的视觉效果还是可圈可点的,不仅邀请到了日本顶级美术总监赤冢佳仁操刀,在特效制作水准上更是几乎达到了国产电影的“天花板”。
为了打造出一个绮丽诡谲、人妖共存的奇幻世界,全片中特效镜头高达90%,超过了2300个,运用了360度全景扫码、MOCO特拍等当前顶级技术,共有4个国家8个特效公司参与,难度可见一斑,每一帧都能肉眼可见的感受到经费在燃烧。
不仅每一个侍神从皮肤到毛发,从神态到动作,都经得起慢放细究。片中还有不少极具东方意蕴,美不胜收的的场景。例如晴明与侍神同居的庭院,门口种植着一颗粉色樱花树,山石林立、疏影横斜,淡雅惬意如仙境,令不少观众神往。高达四层,神秘魔幻的妖域海先楼更是旌旗招展,灯笼高挂,色彩浓郁,熙熙攘攘的妖怪在门口徘徊,将“百鬼夜行”的盛况描绘得淋漓尽致。
不过,这些在视觉特效上下足的功夫,在国产电影工业化水准日新月异的今天已经不能让观众再啧啧称奇了,换而言之,在技术成熟之后,大家更希望看到具有新鲜感和想象力的东西,而《侍神令》的场景难免会让观众们觉得有不少似曾相识的味道。形态各异的侍神令人仿佛回到了《捉妖记》,摩肩接踵的“鬼市”在审美上有种脱胎于《千与千寻》的质感,就连最高光的段落“千门幻境”,也不得不让人联想到蜷川实花的作品。
另外从横向来看,在春节档中,《侍神令》并不具有明显的类型差异优势,与同样作为视效大片的《刺杀小说家》相比,两部电影在特效呈现上并没有拉开差距,反而在叙事手段上,《刺杀小说家》有着类型创新的独特优势。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侍神令》会意外的遭遇如此惨烈的“滑铁卢”。
奇幻大片如何“重生”?
控制成本,以情动人
纵观近十余年来,奇幻题材电影在市场中的发展,可以说,巅峰过后,便一直处于不甚稳定的状态。
2008年,电影《画皮》首次打出了“东方新魔幻”概念,凭借颇具古典神韵的场景,和动人心弦的情感刻画,拿下了年度票房榜第三。四年后,原班人马出演的《画皮2》横空出世,同样取得了优秀的票房成绩。到了2013年,周星驰的《西游·降魔篇》以12.47亿的成绩问鼎年度票房冠军,2015年的《捉妖记》更是以24.38亿刷新中国影史票房纪录,国产奇幻大片彻底迎来了傲视群雄的巅峰期。
但随着资本看到利好后大批量的进入,该类型电影不但没有迎来令人欣喜的二次发力,反而直线下跌,时不时出现类似《阿修罗》这样令人尴尬的“烂片”。直到今年上映的《赤狐书生》《晴雅集》和《侍神令》都在从不同的角度尝试“突围”,成效却并不显著。不仅令人感慨,风光一时的“奇幻大片”究竟哪里病了?
曾经奇幻题材之所以可以成为市场头部,在于当时国产类型片的并不成熟,视觉大片领域对手寥寥,但如今整个国产片工业化体系日趋完善,不论是科幻片、军事动作片、还是战争片、都有了自己的代表作,奇幻电影的视效优势已经不复存在。
同时随着观众审美水平的不断提升,华丽空洞的特效炫技已经越来越难以打动他们了,归根结底,能得到认可,还是要靠扎实的人物关系与人物情感,能够有一个普世层面上的共情点,将观众与电影衔接在一起。
而《侍神令》在春节档的无奈“掉队”,意味着奇幻题材电影在市场上已经要迎来另一个拐点,当顶配特效不能直接转化成票房,如何控制成本,进行类型上的创新才是所有创作者应该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