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张艺谋被送上了热搜。
观众们纷纷表示要#给张艺谋补张电影票#。
在春节档这张牌桌上,大体量IP续作,流量偶像、合家欢喜剧三面夹击,仅靠张艺谋这面招牌的《狙击手》只能因排片率被压制而屡屡叫屈。那么就影片本身而言,《狙击手》值得吗?
①观众视角中的人物行为逻辑
影片选取了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一个无名山头、一次并不宏大的对狙场面展开故事,五班战士接到上级命令务必带回一名负伤的担架兵,却不知这位伤员为何重要。而镜头的另一端,美军早已埋伏好一队狙击手,他们盘算的实则是要用负伤的志愿军,引枪神一般的狙击手——五班班长刘文武上套。
担架兵倒下的山头上很快响起了枪声,处于敌暗我明境地的五班战士瞬间倒下两人,还未适应熟识的战友在身侧牺牲的新兵大永,自作主张想给重伤战友止血,却连累另一位帮他传递止血包的战友暴露位置当场毙命。
镜头的信息交代至此,站在观众的视角,这无异于看着五班战士一步步踏入埋伏,为了一个重要性未明的担架兵,为了一次目的意义未明的行动。
观众难免疑惑,这不是送死吗?
为了带回一个伤员接连牺牲三个战士究竟是图什么?
②一命换一命的戏剧冲突
这种疑惑一直持续到接下来中美两方的整个对狙过程中,这也是影片的核心场面。两方狙击手斗智斗勇,拼的是枪法准头,拼的是手速眼速,拼的是心理。
对方两人被我方击毙,我方两人被对方炸死;
我方一人试图抬伤员而牺牲,对方一人因暴露而死。
回合制一般的交锋与拆招毫无疑问能抓住观众视线和情绪,但是本质却弊病百出。
作为整场电影最突出的戏剧冲突,竟是靠志愿军与美军一枪换一枪,一命换一命来推动的。
我们不禁用开场时美军的一句台词来评价,”It is war, not playground.” 而此时我们仍未知道上级要求带回的伤员为何重要。
直到对面美军提出班长刘文武亲自出来,就可以交换回伤员,刘文武才明白美军这是专门冲着自己来的。也是直到这时,影片才借刘文武交代了,以我军的重视程度来看,这位伤员身上可能带有情报。
③美军和朝鲜孩子
可以说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五班战士通过寥寥几句台词立住了形象,也成功了留下了属于各自的记忆点——爱哭而眼神快的新兵、全班唯一的望远镜、媳妇织的手套、儿子名字叫铁板……而美军形象的粗糙度就暴露了剧本打磨不够的问题。
影片前三分之二的美军,是能跟五班打得有来有回,让五班占不到上风拿不到主动权的“高手”形象,后三分之一的美军则变成了一言不合就内讧、搞不清楚伤员竟是情报员、暴躁人传人的形象。顺便也贡献了全片唯一的笑点,操着播音腔,招客一般迷之妖娆地小喇叭传声:“刘先生——你来——”
作为关键工具性人物的朝鲜孩子,借着朝鲜孩子的身份,在战场上安全穿梭,身怀藏有情报纸的糖,从战场上跑走,消失了十几分钟竟然又带着这块糖跑了回来,最后落入美军手中。
这魔幻场面或许只能用“他还是个孩子”来解释了。最终他还推动了成长型男主独当一面,孤身一人打坦克救孩子找情报。
作为合格的工具人,也是身兼多职了。
④角度巧妙节奏紧凑
当然,《狙击手》依然有值得肯定之处,尤其在其切入角度和价值意蕴方面。抗美援朝题材的作品最不缺的就是宏大叙事,而《狙击手》放弃宏大叙事,小视角蕴含大情怀,使得影片场景集中,节奏紧凑,这是一大亮点。
即便是五班战士流着泪不可谓不绝望地唱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之时,折损过半的情境和战士红着的眼眶,也为此歌加上了最好的脚注——战争终究和着普通人的漂泊和血泪。
⑤人性和乡情的关怀
张艺谋的影片向来不放弃人文关怀。《狙击手》虽有剧本粗糙之处,但可贵的是五班所展现的志愿军群像是真实而鲜活的。
他们乡音难改,他们没有多年战斗经验,他们少小离家再也没有机会活着回去。
他们的一次次泪水是令人动容的常情,他们心心念念的手套望远镜是最真实的不甘和牵挂,在死神面前唱起的家乡调,是他们抗争到生命最后一刻的原因和后盾。
故事紧凑不喊空洞的口号,不为战火本身唱赞歌,落脚乡情和人情,这才是《狙击手》虽有漏洞但仍能值回票价的情感价值意蕴所在。
与其说给张艺谋补张电影票,我们更希望补回的票价能为张艺谋带来更好的剧本。
文/Jongle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