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三年,我们终于等到《纽约的一个雨天》,即将于2月25日在全国上映,这也是伍迪·艾伦导演第一部登陆国内大银幕的电影作品。
伍迪·艾伦是国内影迷们非常熟悉的美国导演,从1969年的导演处女作《傻瓜入狱记》到2020年的最新作品《里夫金的电影节》,他已然从影半个多世纪。
可以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都几乎保持着一年一部作品的拍摄频率,创作热情始终不减。
1969《傻瓜入狱记》
2020《里夫金的电影节》
偶尔影迷们也会说,老爷子总是用同样的方式,讲述着同样的故事。但纵观世界影坛,似乎也只有他,才能拍出这样独一份的爱情喜剧。
当复古的爵士乐倏然响起,我们便不知不觉进入到伍迪·艾伦的电影世界。情景剧式的舞台化场景,澄澈明亮的画面,天马行空的脑洞,絮絮叨叨又不乏机智的对话,以及九十分钟左右的时长。轻松“食用”,唇齿留香。
影片《纽约的一个雨天》大概是伍迪·艾伦近年来最“年轻”的电影作品。如今炙手可热的“甜茶”提莫西·查拉梅(又译:蒂莫西·柴勒梅徳),童星出身的艾丽·范宁,新生代人气歌手赛琳娜·戈麦斯。这样的主演阵容,在早些年大概还能获得美国的青少年选择奖。
甚至,当范宁妹妹出场的一瞬间,我的脑海里已经响起“give me an A”的啦啦队口号,配上范宁认真而兴奋的“傻白甜”的表情,对美式青少年的惯性印象便一股脑就建立完成。这种角色大概也是第一次在伍迪·艾伦的电影中出现。
而“甜茶”饰演的盖茨比,假装老派的言行谈吐同样透露着稚气未脱。电影中的他,还无法摆脱来自母亲的控制,对于自己的未来一无所知,眼前只有过去和现在。
虽为耄耋之年,但要说“怪老头”返老还童明显并不合适,他似乎是永远年轻的,他的电影永远都在处理那些世俗意义上的年轻人所面对的焦虑与选择。
在伍迪·艾伦的电影中,那些天马行空的严肃思考并不属于世俗领域。他不断地打破约定俗成的规则,同时又毫不留情地进行自嘲;他总是处于不可知论抑或怀疑论者的“不败之地”。回到纽约,他还是那个瞒着老妈跑出来玩耍的孩子,时刻等待邂逅新的可能性。
影片《纽约的一个雨天》诞生于2019年,恰逢伍迪·艾伦拍摄影史经典《曼哈顿》的四十周年,纽约的角角落落早已不计其数地出现在他的电影中。
时过境迁,曼哈顿的那些老店铺如今还好吗?在中央公园的钟楼下,还有等待着恋人出现的男男女女吗?老电影的情节还在继续上演吗?他想念纽约的浪漫,并设想好了一切。
1979《曼哈顿》
伍迪·艾伦所能想象到的那些记忆中的美好,他都希望能够找到一个人分享。只不过,在某个浪漫的雨天,他却发现自己的身边无人陪伴,甚至要找到一个同样认为雨天浪漫的人,都需要靠一点好运气。
影片《纽约的一个雨天》中的盖茨比,也跟《解构爱情狂》里的哈里一样,雇佣了妓女陪伴他出席一场无聊的聚会。这两场聚会,都带着让主角深为反感的世俗化光环。而盖茨比反抗到最后,却终究又无法逃离,便只能无奈自嘲。唯有爱情的一瞬灵光,成为所有的希望。
1997《解构爱情狂》
伍迪·艾伦的浪漫从来都是与众不同的,远远不同于经典的浪漫主义表达。他电影中的浪漫往往与危机并存,主人公时刻都处于一种不安的氛围当中。
而在拥有无数可能性的现实中,在借助角色之手不断拆台的戏码中,他又会在不经意间透露出那么一丝爱情的确定性。这份确定,便是这个怪老头在时刻自省的挣扎中无法摆脱的希望。
影片《纽约的一个雨天》里的浪漫稍微“正统”一些。雨中的意外邂逅,彼此的美好回忆,共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一丝模仿老电影的复古气息。终究,“过去”的确定性更加迷人。
伍迪·艾伦通常都会煞有介事地让他电影中的主角置身于两难的处境中,时刻面临着存在主义危机,而危机的解决过程又往往面临着更大的矛盾。
他们永远口不对心,始终不满于现状,总是希望逃离眼前的世俗日常。世俗意义上的“出轨”,作为伍迪·艾迪电影中的标配桥段,几乎从不缺席。影片中每个角色的选择,或许是一时的灵光,也许也是命运的使然。
影片《纽约的一个雨天》使用了老伍迪常用的多线叙事。“甜茶”饰演的盖茨比和范宁饰演的艾什莉,在刚刚到达曼哈顿后便彼此分道扬镳,截然不同的一天在两人面前展开。
盖茨比像是回到了过去的时光,转角遇到前女友的妹妹,跟中年男人们玩德州扑克,在老酒吧里“自言自语”;艾什莉则贸然闯进娱乐圈的名利场,不断地遇见自己崇拜的偶像,听闻新鲜的圈内八卦,红酒杯摇曳出令人目眩的光彩。
他们似乎都秉持着作为有男/女朋友的人的自省,向其他人谈论着自己的爱情与伴侣。而临近结尾处的两场聚会,在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里构成的对比,则更显得荒谬可笑。这样一对校园情侣几乎是狼狈地逃离了曼哈顿,直到路途中,盖茨比终于暗暗下定决心,选择了“过去”。
这样的心路历程,似乎很像伍迪·艾伦的那段少年婚姻;或者可以说,这是他从早期的那些闹剧创作中挣脱出来后,对严肃作品的更为自由的创作延续。
早在拍《安妮·霍尔》的时候,他便已然建立起一个充满半自传色彩的、独特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并以此为视角进行叙述,探讨因果、谈论死亡。正是这些特点,使得伍迪·艾伦的作品在美国电影中显得独一无二。
1977《安妮·霍尔》
进入到21世纪之后,这位尖锐的“知识分子”便开始逐渐向更加自在的“文艺青年”转变。老头子平和许多,特别是他远走欧洲的城市系列,为那些历史悠久的名城打上了伍迪特制的文艺标签,剧作也更加轻盈起来。
特别是《午夜巴黎》,作为伍迪·艾伦最卖座的电影,也是他复古情绪的高峰。影片中,他在昔日的那些“黄金时代”里来回穿梭往复,在属于巴黎的浪漫夜晚,尽情地释放着他那些为世俗所不解的情绪,寻找逝去年代的浪漫梦想。
2011《午夜巴黎》
这两种创作身份潜移默化的转变,如果要说具体区别在哪,在我看来,知识分子更偏向一种身份认同,带有潜在的社会责任感,代表一种立场,批判现状,提出问题;而文艺青年则更偏向个人的兴趣喜好,他们追逐幻觉,也追逐真相,是对现实的抵抗,也是逃离。
当然,在今天看来,这些概念都难免显得过时,在不断的语义转换中,甚至已然成为人们羞于表达的身份。如果说,《解构爱情狂》《安妮·霍尔》是清醒的知识分子自省,那么《午夜巴黎》《纽约的一个雨天》则更像是文艺青年的自嘲。
在千禧年之后,伍迪·艾伦的作品就有一种“流水的明星,铁打的伍迪·艾伦”的感觉。国际影坛那些斩露头角的男女影星都竞相在他的电影作品中登台亮相。
曾经跟老头子合作过三次的斯嘉丽·约翰逊说过,从小看着伍迪·艾伦的电影长大,能成为他电影里的主角,无疑意味着对自己表演事业的莫大肯定。
2006《独家新闻》
而影片《纽约的一个雨天》的卡司同样非常夺目,除前文提到的三位年轻主角之外,还有裘·德洛、丽贝卡·豪尔、迭戈·鲁纳等众多实力演员保驾护航。
看得出来,“甜茶”的表演多少有点模仿老头的意思。那些配合说话的肢体动作,每当急于表达自我时的言语卡顿,都有着伍迪·艾伦的影子。艾丽·范宁饰演的艾什莉虽然人设不讨喜,看起来还是很真实。赛琳娜饰演的毒舌女孩,戏份比较少,但也充分发挥了她的表演特长。
如果说电影是造梦,有的梦醒来,我们怅然若失;而伍迪·艾伦编织的梦境却总是让我们格外清醒。犹记得在《解构爱情狂》中有一句台词:“所有人都知道同一个真相,我们的生活由我们选择如何去扭曲这一真相所构成。”
很存在主义的一句话,既有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又有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或许伍迪·艾伦导演就是那种,时刻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受到挑战的人。存在主义的焦虑遍布于他的作品当中,对他来说,爱情的发生恐怕是那个唯一确定性的支点。
在纽约的这个雨天,我们仿佛回到过去的老电影里,在中央公园的钟楼下,再次遇见那对相约而至的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