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赞史诗般精品之作《跨过鸭绿江》
——正视和反观我们今天的教育
作者:李晓云
刚刚收官的《跨过鸭绿江》让我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部电视剧带给我从未有过的震撼与感动、从未有过的痴迷与专注、从未有过的深思与联想、从未有过的受教与受益。
十多年前CCTV专访我时,让我给观众们推荐一部对我影响很深的老电影,我不假思索地说出了《渡江侦察记》。因为我的父亲亲身经历了那场惊心动魄而具决定性的战斗。当年父亲的深情讲述至今犹如一幕幕的历史回放,深入脑海,回荡心中。
刚刚播完的《跨过鸭绿江》让我再次进入历史的时光隧道,完全融入到那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似乎又身临其境的壮烈战斗中,深深地触动了灵魂深处最朴素、最本真的清澈与光亮,让我从直觉般地激动与感怀升华为痛彻心扉的认知、尊重和敬畏。
我认为,电视历史巨作《跨过鸭绿江》还原历史、制作用心、表达朴实、展示真切、演绎感人、影响积极、导向明确、含义深刻。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以导演董亚春为领军的制作团队竟然在短短的一百天里完成了这部近乎完美的精品之作,从巨量史实资料到严谨编剧、从团队搭建到细致分工、从演员挑选到角色定位,精致制作,合理演绎,可谓是对民族精神的生动再现和无限升华,并且润物细无声地传递出应有的价值导向: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不忘初心,奋勇前进!
电视剧《跨过鸭绿江》带给我最大的启发与思考,是通过这部剧所折射出来的民族精神在当下与未来如何坚守并发扬光大,即我们今天的教育亟需正本清源,并尽早回归到正确的道路上。
一方面,中国的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长足性的进步与发展,各地各部门重视人才培养,各领域人才辈出,为国家的日益强大奠定了良好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我们的教育导向与国民素质现状仍不尽如人意,有待做出深刻的反思。当下,教育失衡、人才培养导向跑偏、教育观念乱象等日益凸显的教育问题,特别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加重,已经成为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严峻挑战。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来的如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和杨根思等无数的英雄人物,正是我们的教育理念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最好的写照。
如今,在教育功利化思想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家庭在不知不觉中步入了教育困惑与恐慌,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学校、家长的重压下变得心理失衡、躁动不安、求知欲大大降低,甚至丧失。再加之对手机、网络的沉迷、依赖,所谓的“问题孩子”正在从少数个体成为普遍现象。责任、担当、使命、勇敢、正义、奉献等优秀的素养及品质正一步步地远离我们的孩子,他们盲目追星,或沉迷于虚拟网络世界,而为中华民族解放、进步、发展献身的诸多民族英雄之星却被抛之脑后。
回顾电视剧《跨过鸭绿江》所呈现出的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我们的教育只有尽早地回归到切实努力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正轨上,才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真正希望。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
让《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唱出的精神与力量永远激励和鼓舞着中华民族继续走向无限的光辉与希望!
(作者系亚洲教育论坛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 张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