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底,一部红色题材舞剧在上海进行首轮试演,一经推出便引起极大轰动;2019年正式演出以来,这部作品在全国不断巡演,在几乎没做任何宣传的情况下,所到之处演出票均被一抢而空。唯美创新的舞台风格、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真挚细腻的情感共鸣,不仅受到了业内的广泛称道,更让观众惊叹其为一部现象级作品。这就是由上海歌舞团制作推出的原创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时时有情怀、处处见匠心”,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为新时代舞台剧树立起了全新的艺术标杆,先后斩获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第十六届文华大奖、 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等多个奖项。
一部主旋律题材舞剧,如何成为了一部现象级作品?为何引发了各年龄层观众的情感共鸣?且听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编剧、著名剧作家、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罗怀臻详解这部剧蕴含的艺术启示。
1958年,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公映,曲折的故事情节、紧张的悬念设计、丰富的人物形象,让这部影片风靡全国。60年后,这部经典之作被改编为舞剧,再次引发新一轮的追捧。但不同于电影、话剧等其他艺术形式,舞剧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台词,所有情节发展、情感表达只能依靠演员的舞蹈来推动来传递。此外,作为对红色经典题材一次全新的艺术呈现,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原创,呈现出了十足的谍战氛围和极具年代质感的“上海味道”。在编剧罗怀臻看来,处处笼罩在危机中的场景与颇具生活气息的舞蹈交叉呈现,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体会到生活在那个特殊年代人们的真实感受。
不同于早期革命战争题材作品中对于英雄形象的描绘,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不仅展现出了主人公坚定的信仰和视死如归的勇气,更通过细节逐一呈现出主人公细腻的情感和作为普通人的柔弱一面,编剧罗怀臻说,这也正是这部作品能够打动观众、让观众感同身受的重要原因之一。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经常是所到之处一票难求,更是收获了大批80后、90后年轻观众。作为一部红色题材作品,这部舞剧是如何成功吸引年轻人的目光呢?编剧罗怀臻说,越具有当下感的作品,越能够赢得当下的受众主体的喜爱。
作为剧作家,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编剧罗怀臻曾参与多剧种地方戏的创作,涉及淮、越、沪、豫、闽等全国多地剧种,在戏曲创作方面经验丰富。那么,罗怀臻多年的戏曲编剧经历又给当下舞剧的创作提供了哪些新理念,新思路呢?(田媛 丛芳瑶)
相关链接:
【精品是怎样炼成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文学表达提供价值观风格感 艺术匠心彰显创造力当代性
[责任编辑: 田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