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特片是新成立后,针对大陆依然出现的间谍而拍摄的反映离间人们而增强反特意识的影片,主要兴盛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年代,1980年代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反特片逐步没落。
《冰山上的来客》《霓虹灯下的哨兵》《英雄虎胆》等经典反特影片在这一时期陆续产生。
反特片强烈的意识使其在表现格局上和当时大多数的主流影片类似,采用二元对立的矛盾设置,以“盗取情报—反盗取情报”为基本框架,“群众”“代表”等具有明显意识形态的名词经常出现在反特片中。
作为新第一部反特片,的情节发展、人物关系设置已初具反特片雏形。
有人认为“作为一种有着反映现实,干预现实,改造现实功能的反特惊险片,进入新时期后期便趋于沉寂。”其实不然,改革开放后的反特片虽然在冷战思维的解冻下发展趋势有所下降,但具有新的血脉特征的反特片在八九十年代的娱乐浪潮下继续发展,反特片的惊险刺激与大众的娱乐心理正好构成价值趋同。
《雾都茫茫》《客从何处来》对现代生活方式的展示,展现出大陆传统文化被香港流行文化浸淫的现象,呈现出与传统反特片囧然不同的特征,反特片在新的土壤仿佛找到了更加适合生长的养料。
《珊瑚岛上的死光》的编剧为著名的科幻作家童恩正,这部在1960年代就写成的剧本,因为不合时宜,改革开放后才重新修改发表,并获得全国优秀短片小说创作奖。
虽然影片在小说的基础上有一些改动,但总的来说,电影的反特根基没有太大的变动。本片导演张鸿眉的身份有些特殊,她是《小城之春》里“妹妹”的扮演者,早期在《宋景诗》《青山翠谷》等电影中担任过角色。
1960年代后,转为导演工作,拍摄了《珊瑚岛上的死光》《飞向太平洋》等代表性作品,还涉猎过《夜魂》等戏曲片。
从以上电影类型来看,张鸿眉的电影风格呈现多样化特征,《珊瑚岛上的死光》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
《珊瑚岛上的死光》作为真正意义上第一部大陆科幻电影,其创新性可见一斑。
它在科幻片的基础上暗含着反特片的内核。
首先从人物关系来看,马太博士作为核心技术的掌握人员,维纳斯公司总理为了窃取马太博士的技术机密,在马太博士身边安插间谍,陈天虹的出现才使马太博士从蒙蔽中走出来。
这样一环扣一环的人物关系设置是典型的反特电影叙事特征。作为主人公的陈天虹充当了传奇化的侦探英雄,他在影片中一方面连接着矛盾的发生源头,另一方面又扮演了矛盾的揭示者打入敌人内部,以全能化的人物塑造重构了十七年的英雄形象。而科学家和争夺核心技术的财团人员等角色设置,又使电影的人物身份更加多元。
再次,惊险刺激的情节建构。章柏青、贾磊磊在其著作中提到,反特片因其强烈的矛盾斗争,悬疑、惊险必然成为反特片的叙事要素。
《珊瑚岛上的死光》的悬疑来自于珊瑚岛的神秘,观者在主人公陈天虹迷惑的视线下同样燃起对这座与众不同的小岛的疑虑。
这种疑虑来自于对岛上高科技的传音设备、神秘机器人等的困惑,当这些疑虑全打开后,便揭开了反特矛盾的核心,即冷战思维下的强权政治对弱势国家的欺凌。
同时,可以看出,1980年代的反特电影矛盾从军事领域延伸到经济领域,对关键技术的争夺是冷战思维下反特片新的矛盾点。外国财团维纳斯公司将马太博士控制起来,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掌握其关键技术。
另外,如檀秋文教授所说,反特片在新时期呈现出明显的娱乐倾向。
原著小说中没有赵梦娜这个人物,更没有其与陈天虹的爱情戏,影片中的主线是陈天虹与外国财团的斗争,副线便为爱情戏,这跳出“十七年”电影的一板一眼,观赏性大大提高。
另外,由于华裔科学家、外国人的人物身份设置,使影片的故事背景发生巨大变化,必须选择观众充满陌生感的异域国度作为背景,这种陌生化处理与当时国内电影的本土化场景运用形成极大的审美差异。
除此之外,电影中充斥着大量的“资本”生活方式。比如,赵谦教授在实验胜利后,女儿为赵谦买一束花作为庆祝,贴面亲吻,举办庆功舞会等等,这在“十七年”的反特片中被认为是极具有资本情调的行为,是根本不允许出现的画面。
这种变异第一是新的历史时期政策的宽松,第二,西方思潮涌入,第三,观众对“十七年”时期“样板戏”的审美疲劳,对娱乐电影的需求心理增加。
如此种种创新与反特片本身暗含的跌宕起伏情节相结合,使其在八九十年代有了更宽阔的发展可能性。
而当改革开放之前的反特片以绝对的力量占据反特电影的全部内涵核心时,1980年代的反特片的“变异”,让人们从精神到生活方方面面被控制的背景下走向精神自由发展天地,从抑制下逃离出来不仅是电影人的梦想也是对全国人民贫瘠精神生活的救赎。
所以《珊瑚岛上的死光》作为1980年代的反特片,在不改变“十七年”电影内核的情况下,以新形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发展,甚至演化出新的电影类型:惊险片和谍战片,这是必然发展的趋势。
品析《珊瑚岛上的死光》的剧情及背景,审视科幻反特片的基本特征。
【免责声明】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