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饰演邓小平的特型演员中,最受大众认可的一位无疑是卢奇。
从1989年的《百色起义》,到前段时间热播的《跨过鸭绿江》,在很多人眼里,“邓小平”早已成了卢奇的代名词。
卢奇的表演不仅深入普通观众的内心,更得到了邓小平全家人的盖章认可。
有一回,记者采访到邓小平的女儿邓林,问起卢奇的表演如何。
邓林用地道的四川话回答:“卢奇演我父亲演得最好,我们全家,还有我父亲,早就认可了他扮演的邓小平形象!”
这样的赞誉对于一名特型演员来说,绝对是值得铭记一生的荣耀。
在电影《大决战之淮海战役》中,卢奇以富有层次感的表演,尤其是细节方面的拿捏,近乎完美地还原了邓小平的风采。
01、
从外在层面来讲,卢奇确实和邓小平本人达到了高度贴合。
为了接近邓小平本人的形象,卢奇做出了很多牺牲:比如因为眉毛太浓密不得不拔去一半眉毛;比如硬生生从一个闻到烟味就咳嗽的人变成一个吞云吐雾的“老烟枪”。
对于这样一位受人民爱戴的伟人,卢奇不愿有丝毫懈怠,每次出演他都力图在每个细节处,做出更为生动的诠释。
《淮海战役》同样如此,比如片中有这么一处片段,给皮哥留下很深印象。
寒冬腊月里,大伙儿都裹着棉衣,邓小平却只穿着一条短裤,吹着刺骨寒风洗冷水澡。
冷水浇到身上的那一刻,他不由自主地打个激灵,但他告诉警卫员:用大桶,给我来个痛快的!语气里有着掩饰不住的舒爽畅快。
虽然只是和主线没什么关联的“闲笔”,但却是邓小平生活习惯的真实写照,也透出其性格中的那股韧劲儿。
诸如此类的细节,卢奇在片中都一一进行了还原。
但在卢奇看来,想要完成这些外在模仿并不难,就像他说的,演好邓小平,只是言谈举止根本不够,要从根本上把握人物的“魂”和“神”。
在《淮海战役》中,卢奇正是抓住了人物内在的各种“细枝末节”,从而呈现出真实的人物状态。
比如在等待消息时,邓小平一脸严肃眉头紧锁,看得出其内心的忧虑。
当刘伯承和陈毅带来好消息,邓小平一拍床板,兴奋地从床上一跃而起,还激动的喊了一句:好你个老子!
但片刻的兴奋后,邓小平马上冷静下来告诉战友,马上给军委发电报,这样的大行动一定要得到明确指示!
通过富有层次感的情绪变化,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质,都在卢奇的表情举止中传达给了观众。
在有限的表演时空内,卢奇不拘泥于脸谱化的塑造,而是以真挚丰沛的情感,实现了伟人在银幕上的“重生”。
就像网上评价的那般,卢奇在《淮海战役》中“不仅是表演,更成为了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
02、
当然《淮海战役》不只是卢奇的“一枝独秀”,影片以散点式的视点勾勒,描摹出一幅饱满生动的“人物群像”。
比如古月饰演的毛泽东,相比于我们所熟悉的雄才大略,伟人的几许柔情更让人动容。
影片一开场,便是毛泽东在农家小院,和小女儿一起推磨盘的情景,两人相视而笑的一幕,让人感觉无比暖心。
在林中散步时,主席与儿子毛岸英以及未来儿媳刘思齐的一番交谈,更让人看到他在领袖之外的长者风范。
对于毛岸英提出的要求,主席并未应允,只是告诉儿子一句话:到前方去,还有机会。
在这些事情上,即便是自己的儿子,身处高位的毛泽东也不愿搞特殊化;
但临别前,毛泽东将披的大衣给儿子,嘱咐他晚上冷的时候拿给思齐盖,让人看到其深藏心中的厚重父爱。
看着毛岸英他们逐渐远去的背影,身为父亲的毛泽东,此时已然是泪眼朦胧······
还有陈毅,他的那份风趣洒脱让人印象深刻,即便是在至关重要的总攻前夕,他的幽默细胞仍没有停止活跃。
因为开战在即话剧表演不得不中断,一个演员问能不能把戏演完,陈毅的一句话立马冲淡了现场的紧张气氛。
“对不起了,你们的戏没有演完,我们的戏就要开始喽!”
对于国民党的人物,影片也站在了较为客观的立场,真实呈现国民党人复杂的面貌。
比如第七兵团司令黄百韬,有能力有谋略,却不入派系不寻靠山,在争权夺利的国民党内算得上一股清流。
在深陷解放军的重围后,他也无奈感叹:半生的苦苦经营,如今都付诸东流。
纵然百般遗憾,但黄百韬也不愿逃走,就像他说的,情愿以死来回报蒋介石当年的知遇之恩。
伫立于江畔,本想以自杀终结的黄百韬,终究是死在了他人的乱枪之下。
抛开政治立场的不同,黄百韬的这份“忠”和“义”确实值得敬佩。
但朽木难支的国民党,却不会因为黄百韬的牺牲,放缓失败的步伐······
03、
《淮海战役》除了塑造人物很成功,更用对比的方式,将历史的走向让人一目了然。
片中有一个段落,是将两党开会的情景交叉剪辑在一起。
一面是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围坐在桌边,所有人不分等级不分高低,有什么意见看法就大胆提,最后进行举手表决;
一面是国民党会议中的肃杀气氛,蒋介石(赵恒多饰演)独揽大权形成压制,参会的每个人全都正襟危坐,紧闭双唇,等待蒋的训示。
会议上,毛泽东审时度势做出准确规划,语气慷慨激昂,让人倍感鼓舞;
而蒋介石面对困局却选择逃避,只是沉湎过往的辉煌,语气里透着破釜沉舟的悲观。
客观来说,胜利并非一开始就掌握在我方手中,一度也十分胶着;况且国民党内,也不乏黄百韬、杜聿明等有勇有谋的大将。
但胜利的天平为何会向我方倾斜?
虽然影片并未直接点明,却无处不在告诉观众,其症结就在“人心”。
比如片中有一处情节,一个小战士觉得难看不肯剃头,邓小平了解情况后,先让理发师给自己剃。
一旁的小战士看到这番情景,心中难免惭愧,也只得乖乖就范。
身处高位的领导者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处处以身作则,那么人心自然而然也就凝聚到一起。
尤其在我方军队遭遇粮食短缺的困难时,各地的群众冒着生命危险,都自发拉着车,到前线给战士们运送粮食。
就像陈毅说的那句经典名言,淮海战役的胜利,是用独轮小车推出来的!
反观国民党,内部勾心斗角,外部怨声载道,搞得人心尽失。
作为国民党的高级顾问,陈布雷早已察觉到这一点,在拜访蒋介石时,他指出目前的关键其实不在战争,而是收拢人心。
当陈布雷建议让四大家族,乃至蒋夫人为国库捐赠,蒋介石立马沉下脸,猛地一拍桌子:送客!
郁结难解的陈布雷自感国民党的前途渺茫,不久后便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得人心者得天下”,浸淫政坛多年的蒋介石不是不明白,但对于金钱权力的执念,注定了他得非所求的失败结局。
经过65个日夜激战,淮海战役以我军的胜利告终,连斯大林都称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是“真正的奇迹”。
影片最后,那匹在辽阔大地上自由奔腾的白马,就像是士气正盛的解放军,迸发着令人振奋的精气神,让人感受到一股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如今的我们,应该铭记历史,铭记先辈们浴血奋战为后人创造的一切!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阿志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