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庆云
2月1日晚间,电视剧《觉醒年代》在央视一套两集首播。从目前已经播出的两集内容来论,这部电视剧作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可谓一面是严肃认真,一面是积极活泼。严肃的是人物角色面对国家民族将往何处去的理性思考,积极活泼的则是角色们谈笑间的生活工作画面。“写”人鲜活,“写”历史,也明快刚毅,《觉醒年代》的开局气势,可谓是宏大当中见细微。具体来讲,这部电视剧的开局,至少有四点缘由,可以成为优质的历史大剧。
第一点理由,精准的年代质感和有效的地域质感。
历史大剧,要成为优秀剧作,首先面对的就是“真实”。《觉醒年代》的开局部分,就瞄准了这种真实,要把自己的剧情故事牢牢地挂在历史的脉络之上。这种“牢牢挂在”的方式则分为两种,一种是精准的年代质感,一种是有效的地域质感。这都是编剧重要且有历史正剧创作意识的技术手法。
先说年代质感。在《觉醒年代》的开局桥段,便是一战即将结束,日本打算取代德国在中国的位置,因此拿出欺侮我们的“二十一条”来,逼迫袁世凯政府签字。丧权辱国的条约背后,则是袁世凯和外交大臣的对话桥段。这样的开局桥段,简单干脆,把历史背景呈现的清晰有力。这个大背景,也是《觉醒年代》当中的主角们要求“觉醒”的重要前提。一下子,整部剧作,年代质感就瞬间呈现了。主角行为和主角思想,都可以延续展开。这就是一个精准的桥段,打开了历史大剧的局面。
再说地域质感。时代人物,和人物思想,都不可做虚空状,都需要有承载的人文和自然环境。当然,人文自然环境,又不能成为喧宾夺主的状态。所以,在《觉醒年代》的前两集剧情当中,有两处吆喝,最为精彩,是把人物与剧情牢牢挂在真实的地域维度上的。第一处,是老北平的骆驼、驼铃和一段近乎数来宝式的吆喝。一下子,北平市井的氛围全出来了。第二处,是陈先生回到上海,与夫人见面时候,弄堂里边的售卖吆喝声。这样的桥段,精简有效,地域气息扑面而来。年代质感,地域质感,全部呈现最大的真实。这种真实,让人物和剧情内容,接了真正的地气。
第二点理由,人物性格饱满、有趣,甚至于是不成熟,逐渐的进步等等。
《觉醒年代》当中,人物的饱满程度,甚至于已经到了经典电影的级别。编剧在叙事笔法上,也熟稔真正的人物创作精髓,最优秀的剧本人物,断然不是“精神导师”式的高大全,而是有着自己沉着冷静、积极乐观,甚至于是思想上的不成熟,乃至于思想上的“分裂”等等。《觉醒年代》开局两集,其实已经塑造了多个非常优秀的剧作性格,尤其以这部电视剧作品当中塑造出来的陈独秀先生性格最为饱满有趣。
目前来看,《觉醒年代》当中的陈独秀先生性格,是最大的悲观之后的极大乐观。悲观的一面,这位人物连饭都需要别人请了,连一件得体的衣服都没有了,甚至于连自己的两个儿子都没有钱去养活了。这是生活上的看似悲观。但是,剧情当中,陈独秀先生更是有一种乐在其中的性格,偷吃日本留学生们的饭盒,调侃李大钊先生这边,建议他请客等等。
乃至于思想上,也是悲观之于乐观的。第一集当中,留学生们畅谈国是,李大钊先生激扬文字,陈独秀先生前来,竟然发表了非常悲观甚至于被留学生们唾弃的发言。但是,这种悲观背后,更是陈先生要通过《青年杂志》改良国民性的最大乐观主义。乃至于第二集的末尾,办报没钱了,陈先生都是谈笑风生的,告知,四点之前,准能解决。
在已经登场的角色人物身上,大家都没有业已成熟的思想理念,但大家都是为国家民族而思考的,都在关心这个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大国将往何处去的。《觉醒年代》真正要讲的,其实就是大家从思想上的不成熟,到最终找到国家民族将往何处去的办法的。《觉醒年代》人物塑造非常成功,从而也带动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内容上的成功。
第三点理由,人物思想意识上“一分为二”,不偏不倚。
这一点,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在《觉醒年代》的开局内容当中,救国思潮多种多样,尤其是当时并未达成什么统一的共识,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的。所以,在这部剧作当中,人物思想意识上存在不同,甚至于一个人物的自身,也存在思想意识上的“一分为二”。剧作尤其善于把这种不同性表现出来,呈现当时的年代思想特征。这种“思想性”桥段的编剧手法,可谓是有大家功底。
举个例子,说人物自身思想上的“一分为二”。第二集当中,陈先生和夫人在庭院屋檐下听雨,夫人谈及陈先生的两个孩子。陈先生说了孟子的几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夫人调侃称,你这个口口声声反对孔孟的,怎么也谈起孟夫子的话来了。陈先生怎么回答?我反孔孟,反的是袁世凯的倒行逆施,而不是孟夫子的这些有道理的内容。这些谈话,甚至于是当年白话文和古文之间形成的一种思潮方式。编剧能够把这些内容用桥段的方式精准地呈现出来,显然具备极大的剧本创作智慧。
再举个例子。第二集当中,李大钊先生动笔,和陈独秀先生的观点进行论战,一个爱国悲观主义,一个则坚持乐观主义。这其实也是典型的不偏不倚。把这些内容呈现出来,让观众在其中也产生一种有效的认知,和有效的迷茫,从而为后续的两先生联手追求国家民族将往何处去奠定基础。
第四点理由,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严肃正剧当中,加入“父子情”的内容,实现精准的剧情共振。
目前来看,《觉醒年代》是两条情感线。一条是,大家追问国家民族将往何处去的情感线。一条,则是陈先生父子的情感线。后者这条情感线,虽然剧情内容不多,但非常有趣,呈现人物性格的同时,更是可以形成对第一条情感线的有效共振。
比如,儿子给陈先生荷叶蒸牛蹄的菜里边放青蛙的桥段。这是儿子和父亲之间的矛盾冲突,表面上看,是父子情感线,讲的就是父子如何有矛盾,如何面对这些矛盾的。深层次的,则是父子因为“家国天下”而出现矛盾,父亲也有自己为国家为民族牺牲而带来的苦衷等等。更深层次上,则是父子矛盾,如何最终实现在家国天下面前的最终一致。
《觉醒年代》在这个桥段当中,有“神来之笔”。陈先生拿小碗扣住青蛙,已经是点睛的内容了。稍后,陈先生握住青蛙,抛回庭院池塘,更是寓意深刻。这一点,多聊两句。面对儿子们的指责,陈先生没有为自己辩解。儿子们离开之后,众人劝陈先生宽心,老陈却哈哈大笑,认为儿子们讲的好,未来可期。稍后,才是陈先生把青蛙重新扔回池塘。这个远抛的动作,其实是承接了纪伯伦《先知》里边的一句名言的:父母是弓,应该把子女这支箭远远地射将出去。
目前来看,《觉醒年代》虽然只有短短两集剧情,但质感明确,人物饱满,编剧叙事笔法宏大当中亦有细微,张桐、于和伟等演员,更是堪称戏骨,把角色带到了至高的表演境界当中去。该剧,值得继续追剧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