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1年还不到一个月,中国电影圈就接连发生两件大事。
一件是,创纪录。
仅仅1月1日到3日,第一个票房记录就诞生了——12.99亿。创下了中国电影有史以来元旦档期最好的成绩。
(2021年元旦当日票房破6亿
图源:微博@灯塔专业版)
第二件大事,国内电影票房,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
在此之前,中国已经稳居世界第2大电影市场之位8年之久。
终于在2020年,以203亿的票房成绩(约合31亿美元),比北美市场(约22亿美元)高了35%,登上了全球第一的宝座。
(2020年的10月15日,中国电影票房就已是全球第一
图源:灯塔专业版)
而且,票房前10榜单上的电影,清一色都是国产片。
(2020年中国电影票房总榜
图源:猫眼专业版)
这是好莱坞电影霸权百年以来,从未有过的变故,也是中国电影诞生100多年来,从未有过的高光。
而随之而来的,是行业内外对于“世界第一”的汹涌质疑。
2020年初疫情突袭,导致国内影院紧急关闭,7部大片全体撤档。
作为最早停工、最晚复工的行业之一,2020年1月22到7月20日,全国的影院累计停工178天,观影人次同比下降了70%。
此前业内关于2020年中国票房寄托了很高的期待,预测将达到700亿。(2019年总票房:642.66亿元)
事实上,2020年国内的票房收入仅仅203.08亿。距离目标数字,遥不可及。
(2020年12月30日 中国院线电影总票房200亿
图源:微博@灯塔专业版)
这种状况下,中国电影票房怎么就超过了美国?
虽然关于疫情的报道已经让人疲乏,但谁都知道,美国的疫情仍无可控之势,2020年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2000万,如此“不可抗力”下,电影市场自然受到重创。
那么,成为第一名的中国电影市场,真的是胜之不武吗?
01
外片可以救市吗?
作为全年首个大档期,2020年的春节档原本有《唐人街探案3》、《姜子牙》、《夺冠》等多部大热片定档,有望延续2019年全年642亿元的票房佳绩。
当时谁也不会想到,疫情突袭、新片撤档、影院关闭,从2020年的1月22日这枚暂停键按下,竟有178天这么漫长。
在影院被限座、疫情前景尚不明朗的情况之下,几乎没有头部影片敢贸然上映,而已经定档的经典复映片、小成本影片又无法带动观众积极性。
所以,即使阔别影院178天,复工后最理想状态下的“观众报复式观影”也并未出现。
(图源:网络)
当时,业内一度寄希望于让一部进口大片来打头阵,来点燃整体市场的观影情绪。
往常,进口片能占到市场30% - 40%的体量。尤其是好莱坞的爆米花视效大片,一度占据进口影片票房的半壁江山,吸金能力超凡,江湖人称“好莱虎”。
(电影《阿凡达》剧照
图源:豆瓣)
比如2010年冬上映的3D大片《阿凡达》,在一线城市票价炒到180元仍一票难求,如台风般在中国影市席卷13.6亿,将内地影史票房记录足足拉升2.6倍,推动中国年度票房跨入了百亿时代。
《变形金刚》、《复联》系列,也不断证明着好莱坞大片的票房驱动力。
(2007年至2018年国产电影与进口电影市场份额
图源:《2018 年中国电影产业备忘》)
很多人似乎已经习惯了,只有外国大片才能拯救中国电影市场;但凡好莱坞的技术型视效大片,就是票房救星。
但是,随着美国本土疫情的迅速恶化,原定秋冬季的《黑寡妇》、《007:无暇赴死》、《沙丘》等好莱坞大片纷纷撤档,倚赖进口大片提振市场的希望,被一下浇灭。
(图源:豆瓣)
就是在这样的时刻,2020年8月21日,影院复工32天后,影片《八佰》顶着多方压力上映。
而就算是导演管虎也没想到,2020年,中国电影产业真正意义上的复工,自此才算正式开启。
影片中以少敌多、顽强抵抗四天四夜的情节,和后疫情时代国人的情绪产生了微妙对应,压抑许久的情绪被这部战争大片点燃,利好消息随之不断传来。
(《八佰》海报
图源:豆瓣)
《八佰》上映首日票房,就有1.41亿。
目前总票房已达31.09亿的《八佰》,不仅是2020年度中国的票房第一,也全球的票房冠军 ——
这个数字就算放在中国历年票房前10排行总榜中,也绝对是不错的成绩,足以比肩《我不是药神》(2018年)和《我和我的祖国》(2019年)。
“救市之作”,这才真正诞生了。
更让人兴奋的是,这是部国产电影,而且,是在全亚洲范围内,首部全片使用IMAX摄影机拍摄的商业大片。
(2020年7月、8月影院复工情况
图源:艺恩数据、拓普数据、国盛证券研究所)
有了这部战争大片炸出的信号,全国的影院复工率很快达到了84.4%,累计有9136家影院实现复工。
再加上国内疫情转好,新确诊率基本归零,影院上座率标准在8月14日调整为50%,国庆档时提到了75%。
整个内地电影市场,彻底复活。
很多热门大片做出了在9月后定档的决定。其中,既包括从春节档撤下的《姜子牙》、《夺冠》和《急先锋》,也包括《风平浪静》《除暴》等影片。
(图源:豆瓣)
于是,在随后国庆 中秋重叠促成的8天超级黄金周里,压抑许久的电影院理所应当地“燃”了一把。
有《我和我的家乡》(档期票房18.71亿)、《姜子牙》(13.79亿)和《夺冠》(3.58亿)头部大片加持,8天假期共创造出了近40亿元的票房、拉动了近1亿人次观影。
而这个成绩,仅比2019年破纪录的“建国七十年大庆”低了11%,成为有记录以来国庆档期票房第2名。
(2020 年度票房进程表
图源:网络)
到10月8号,影院复工还不到100天,内地票房已破120亿。
其中,国产片的票房103.6亿,占比高达86.1%。
也就是说,同时期的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几乎全部阵亡。
在进口片这仅13.9%的票房占比里,其实不乏斥资2亿美元打造的好莱坞大片。
比如,迪士尼专门为中国定制的《花木兰》,和我们熟悉的大导诺兰新作《信条》 —— 当时这两部电影,同样被《洛杉矶时报》视为(全美)影院复工的启动器。
但这两部总投资超过4亿美元(约合26亿人民币)的电影,在我们影市的表现,让人实在不敢恭维。
(图:电影海报)
2020年9月份,这两部好莱坞的顶级分账大片,以4.6亿、2.7亿元票房在中国市场宣告折戟,直接甩出票房榜前10开外。
如果说,《信条》的“失灵”还有导演创作追求与观众观影取向有所争议的原因,那么《花木兰》浮夸风满满的海报、妆容乃至剧情,就是让人无法找补的差。
更何况,这部由动画转真人的电影,本就是奔着吃题材红利、收割中国观众来的,24万国人也就不客气地在豆瓣上打出了5分(满分10)的评价。
号称“对各国本土文化最了解”的迪士尼常年保持的过剩自信,终于在中国被击碎了。
(《花木兰》(2020)的“网大”质感
图源:豆瓣)
更可笑的是,即使口碑与票房双双落败,《花木兰》仍是2020年进口片票房的第三名。
整个2020年,上映的22部好莱坞分账片,综合的票房只有21.2亿。
(2020分账片票房 - 口碑 成绩
图源:一起拍电影)
即使是好莱坞以往最拿得出手的超英大片,也在中国彻底失利了 ——
11月的《神奇女侠1984》,可谓是2020年北美电影市场最后一根“救市”独苗,但是很快因为质量差被判死刑,“超级英雄”的吸金神力不再,豆瓣评分只有6.3,在中国影市上都没溅起几片水花,最后只拿了1.6亿票房,连成本都收不回来。
(电影《神奇女侠1984》剧照
图源:豆瓣)
好莱坞一向以全球发行能力为傲,当时北美业界的震惊,我们大概能够想象。
他们一度绞尽脑汁地分析原因 —— 到底为什么这批大片在中国接连溃败,以至于最好的成绩《信条》也只能排在年度11名?
但是,这并不是外片首次“沦陷”。
事实上,外片早已不复昔日荣光。
02
中国电影加速告别好莱坞依赖
随着中国观影消费群体的全面崛起,外片的魔力逐日消退。
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跨入百亿元时代,刚刚超过英国,勉强挤入世界电影市场前10名。
从2010年票房首破百亿,到2019年以642.7亿的佳绩收官,10年中,中国的票房总数增长了6倍多,年观影人次翻了近7倍,2019年观影人次达到了17.27亿。
这种恐怖的增长速度,让全世界为之侧目。
(2010—2019 年中国电影票房和增长率
图源:《2019 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分析报告》)
10年间,不只是票房数据发生变化,整个中国市场也在发生重大转变。
随着城镇化率和物质发展水平的提高,影院基础建设持续下沉,三四五线城市的影院数和银幕数量飙升,“小镇青年”已经成为票房的主力军。
2011年到2019年,一线城市观影人次份额由25%下降到14.5%,而二线及其以下的城市观影人次份额则由75%上升至85.5%。
2020年,四线城市的观影人次甚至占比达20.8%,即使是这样,仍然还有更大的市场潜能。
(2015~2020年 一至四线城市观影人次份额
数据、图源:灯塔专业版)
而对于这个庞大的观影消费主体来说,外语片显得力不从心。
艺恩网的用户调查中,统计出了小镇青年青睐度最高的2个类型,分别是青春爱情 / 喜剧。
而这两个类型,对于近些年来大IP当道、只顾争抢续集/改编市场的好莱坞来说,已经是边缘“非主流”了。
2018年,好莱坞喜剧片的年产比例已经跌到8%,全年票房过1亿的喜剧只有1部,青春爱情片也难拿得出爆款的作品。
(美国近十年喜剧票房,从25亿跌到10亿
图源:乌鸦校尉)
“不幸”的是,这俩正好是近年来国产电影“低成本、高回报”的强势输出类型。
2012年,《人在囧途之泰囧》横空出世,以3000万元小成本拿下12.7亿的票房奇迹,让市场看到了喜剧片的能量,以此为起点狂欢8年后,2020春节档的《唐人街探案3》预售票房就有3亿元;
2013年,赵薇以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7.26亿的票房,拿下中国大陆票房最高女导演的殊荣,一代青春疼痛国产电影史就此开启;
而2020年8月《八佰》大获全胜时,同期另一部爆款电影依然是青春爱情片 —— 《我在时间尽头等你》刺激了一波情侣涌进影院报复式观影,首日票房高达2.78亿,现在以5亿票房位列2020年榜第9,比成绩最好的外片《信条》还高,也是足够讽刺。
(图源:艺恩网)
在如今的中国市场,要想成为爆款,就必须要深入下沉市场,这早就是行业里心照不宣的秘密。
这让现在国内电影所有的营销动作,都不敢怠慢这个拉新的“用户池”,尤其是抖音这种短视频平台,已经成为影视宣发不可或缺的渠道。
2019年票房过亿的影片中,有68%曾通过抖音进行宣发,而2020年的票房前10中,这个比例为90%。
与此同时,绝大部分好莱坞电影在宣发策略上还没反应过来,已经被远远甩在了后边。
类型偏好和宣发策略的双重失利,让好莱坞大片缺失了中国影市的“引擎”。
另一方面,就算仅仅只出于爱国之情,国内消费者也更愿意顶“国货”。
2017年的《战狼2》,就是点燃了这些观众的爱国情绪,不少人自发去影院二刷、三刷,把票房拉升到了56.93亿,直到现在都是中国总票房的冠军。
(《战狼2》的“想看”城市数据
来源:猫眼专业版)
而这些,倒还并不是最致命的。
好莱坞市场真正应该恐惧的,是中国电影的实力崛起。
(2019年中国年度票房总榜
图源:猫眼专业版)
自2010年起,票房已经多次证明,制作水准高、完成度高的国产电影完全能够击败传统好莱坞商业大片 ——
过亿元的国产电影数量已连续10年超过进口片。
尤其最近两年,多部预期6-8亿的好莱坞票房种子选手,最后票房不足5亿甚至仅有预期20%-30%的情况越来越多。
从《捉妖记》(2015年)开始,中国年度票房冠军再也没让位给外片。2017年之后的票房前5名,更是一直被国产电影保持绝对霸榜优势。
2019年,漫威铺设11年的系列终曲《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以27.97亿美元超越《阿凡达》,成为世界影史票房榜第一。
而这个人类史上的全球票房冠军,却只是那一年中国年度票房榜上第3名。
排在《复联4》之前的,是2部国产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和《流浪地球》 —— 2部技术层面上已经不逊于好莱坞、而且更具中国人文特色的大片。
(图源:豆瓣)
也正是在这一年,电影票房前十的影片中国产电影占 8 部,进口片仅有 2 部,压倒性的优势尽显。
票房超过5亿元影片共27部,国产影片18部;
票房超过10亿元影片共15部,国产影片10部;
票房超过20亿元影片共6部,国产影片5部;
票房超过40亿元影片共3部,国产2部。
国产电影,在一众好莱坞大片中杀出了一条血路。
这一年,136部引进片,票房只占到中国市场份额的35.93%。
(2019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结构
图源:智研咨询)
那些知名的大IP续作 —— “X战警”、“驯龙高手”、“黑衣人”、“爱宠大机密”、“愤怒的小鸟”、“终结者”、“勇敢者游戏”、“星球大战”,票房、口碑对比前作都产生了大幅度倒退。
好莱坞大片,成为爆款电影、甚至只想在中国回个本,竟然变得那么难。
直到这时,人们这才如此猛烈地意识到 —— 一向被人膜拜的好莱坞电影,面对崛起的中国电影,竟然几乎没有招架之力。
(数据来源:猫眼专业版)
更让人欣慰的是,在霸榜同时,票房与口碑“倒挂”现象也在减少。
2019年的前10票房国产电影豆瓣均分已经接近7.5(满分10)。
(2009 — 2019年中国电影口碑(豆瓣评分)与票房的相关系数
图源:《中国电影产业的“危”与“机》)
中国电影,其实早就在告别依赖好莱坞了。
而且,已经是极少数国产电影能与好莱坞电影相抗衡的国家之一。
2019年之前的成绩,与疫情没有任何关系。
2020年的整体票房表现,只不过是让这一事实暴露得更加彻底。
而作为好莱坞电影在全球最重要的输出国,一旦中国摆脱了对好莱坞的依赖、能够自给自足,好莱坞想再制造出像“泰坦尼克号”、“阿凡达”、“星球大战”这种现象级电影,肯定是越来越难。
更更何况,不只是中国电影变了,现在的好莱坞,也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好莱坞了。
越来越多的美国电影人正在反思,现在的好莱坞,除了大IP狂欢,可能已经一无所有。
03
诸神黄昏好莱坞
最近几年,轮到好莱坞有危机感了。
除非出现好莱坞式的大团圆结局,否则北美票房的颓势已经无力回天。
但现实不是好莱坞电影,更何况,恶果在十几年前就早已种下。
北美电影票房,已经多年增长低迷。
2019年,北美票房113.2亿美元,比2018年下降4.8%;上半年票房更是比去年同期萎缩了近10%(9.4%),观影人数创16年来最低。
—— 即使这一年的4月份,上映了人类影史上票房最高的《复仇者联盟4》(总票房28亿美元)。
(图源:1905数据学院)
出品这部漫威系列终曲《复联4》的公司 —— 迪士尼,成为了2019年全球影市的最大赢家。
这一年,迪士尼公司只发行了13部电影,但其中7部都在年度全球票房前10榜上有名,创造132亿美元的单家公司年度票房纪录的同时,也把2019年变成了彻彻底底的“迪士尼之年”。
在北美影市,迪士尼狂揽33.48%市场份额,足足是第2名华纳兄弟公司的两倍。
即使在整个好莱坞历史上,这种票房统治水平也史无前例。
而迪士尼,也成为美国电影发展的最大障碍。甚至,无法逾越。
(图源:2019年美国电影产业发展报告)
那么,一个以卡通动画片起家的制片公司,凭什么那么厉害?
(1995~2019年,好莱坞六大电影公司市场份额
图源:乌鸦校尉)
迪士尼之所以能够成为神话,正如创始人沃尔特·迪士尼所说:“一切都源自于一只小老鼠”。
可以说,没有哪家公司比迪士尼更懂IP的价值。
从90多年前一炮而红的米老鼠开始,电影票房就只是迪士尼的第一轮收入(2018年占总营收的17%),真正的大头在后面 —— 主题乐园、玩具、图书、游戏、IP授权等衍生品(占总营收42%)。
电影,只是乐园门口每部120分钟的动态灯箱广告。
多年来,迪士尼开发、孵化了一个又一个超级大IP,又不断把新角色加入主题乐园、融入文创消费品,坐稳了娱乐产业龙头老大的地位。
(图源:网络)
而面对其他大制片公司的抵抗,财大气粗的迪士尼是这样做的:
某些方面,确实比不过你,不过,可以考虑并购你。
(图源:网络)
2006 年,迪士尼以 74 亿美元收购皮克斯,拿下《飞屋环游记》、《玩具总动员 3》、《寻梦幻游记》等,巩固了在动画领域的霸主地位;
2009 年,42 亿美元收购漫威工作室,拿下5000 多个漫画角色,扩张青少年市场;
2012 年,41 亿美元收购卢卡斯影业,拿下《星球大战》系列,扩张科幻市场;
2017 年,斥巨资713 亿美金收购21世纪福克斯,拿下《阿凡达》、《X 战警》、《神奇四侠》、《死侍》等,让好莱坞的“六大”影视公司变成了“五大”。
迪士尼的疯狂并购,让一个个“威胁”化成了自身优势,也极大扩充了IP库 —— 光是漫威旗下的5000多个角色,就够挖几十年。
而坐拥如此多的IP之后,为了进一步规避风险,更稳妥的吸金方式也就呼之欲出:超长系列化和品牌化。
(图源:乌鸦校尉)
虽然好莱坞一向擅长把拍电影这事儿工业流水线化,做系列片和续集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但拥有史上最强IP库的迪士尼,把“系列电影”带到了新的高度。
从2008年的《钢铁侠1》到2019年的《复仇者联盟4》阶段性落幕,用单个英雄故事的solo篇 群像式“集结篇”的模式,迪士尼携漫威共推出23部大片。
目前全球票房前10总榜中,《复仇者联盟》3部赫然在列,但凡上映,所到各国“电影院堪比跨年现场”。
(图源:乌鸦校尉)
平心而论,脱离大IP原创的新电影,确实不容易高票房。
这是六大之一华纳公司2007-2011年间投拍的电影:
(图源:乌鸦校尉)
成本越高的头部IP电影,越有可能实现高收益;而小制作电影,大部分都是亏钱,或者略有盈余。
所以,迪士尼给好莱坞展示的,是一个看起来几乎“稳赚不赔”的商业模式。
迪士尼一手遮天,其他大厂害怕被吞而化之,只得被绑架着纷纷效仿。
早在10年前,就有不少电影人担心,“IP改编”正在被推向前所未有的重度依赖,原创电影将会丧失生存空间。
遗憾的是,在资本逐利、巨头垄断的好莱坞,这个预测是肯定的。
在漫威的启发下,其他电影公司也如法炮制,推出了一批“电影宇宙”:
2014年,华纳兄弟开发 DC 扩展宇宙,即一系列以 DC 漫画中的英雄人物如超人和蝙蝠侠、小丑为主角的电影;
派拉蒙开始打造“变形金刚电影宇宙”,在《变形金刚》系列电影之外,于 2018 年底推出了《大黄蜂》;
还有环球影业计划打造的以德古拉、狼人、弗兰克斯坦和木乃伊等银幕怪物形象为主角的“黑暗宇宙”,以及传奇影业打造的以哥斯拉、金刚等为主角的“怪兽电影宇宙”等......
18年,索尼、福克斯更是一整年零原创影片上映......
(图源:毒眸)
有人统计了1984 - 2014年,出自好莱坞六大电影公司的原创占比从59%一路跌到25%。
而到了2018年,这个数字只有10%,北美电影票房排行榜前10,已经无一例外都有成功的 IP 作为基础。这一年,“六大”好莱坞影视公司,占当年北美总票房份额的83%。
(2018年北美上映的701部电影的剧本来源
图源:《2018 年北美电影产业发展报告》)
这样发展下去,有生之年,我们将会“有幸”见证好莱坞除了超级英雄大片之外,其他电影类型的集体消失。
商业类型片尚且如此,小众的艺术电影、文艺片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而当电影院只剩下一部部换汤不换药的超英电影时,观众审美该有多疲劳?这样的复印时代,又能持续多久呢?
(图源:网络)
未来的事情,我们只能展望。但现实情况不甚乐观:
很多好莱坞影视工作者,已经活生生地被逼走了。
最近几年,我们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好莱坞影星开始拍美剧。
(图源:网络)
现实就是如此残酷 —— 在迪士尼等巨头挟持下,好莱坞只有《某某侠》《某某金刚》12345可以演,以及《狮子王》《小飞象》等可以配音。
许多好演员被逼到去拍美剧。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20年,备受瞩目的年轻演员Anya Taylor-Joy,出演的漫威电影《新变种人》豆瓣评分只有4.5,而担任女一号的奈飞电视剧《后翼弃兵》,同年一上映就成为口碑爆款,被25万影迷推上豆瓣【年度评分最高的英美剧(新剧)】的宝座。
看到这样惨烈的对比,我们或许能够明白,为什么那些对艺术有追求的电影人会纷纷离开,甚至一度传出“搞创作拍美剧,挣快钱回好莱坞”的风声。
而电影导演们,所受的限制只会更大。
76岁的伟大电影人马丁·斯科塞斯,在筹备自己第26部电影《爱尔兰人》时,因为题材不被看好,竟找不到一家传统制片公司愿意投资,最终只好放弃好莱坞六大,转投奈飞。
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拍片、拿过世界上几乎所有最重量级电影奖的老马丁,曾经这样直言:奈飞是唯一一个愿意资助《爱尔兰人》的投资方。
(《出租车司机》、《华尔街之狼》、《禁闭岛》、《纯真年代》海报
图源:豆瓣)
功成名就的导演尚且如此,越来越多的影人不约而同转投奈飞,也就不足为奇。
因为,那些吃好莱坞大厂闭门羹的导演们,发现奈飞非常愿意慷慨解囊。
因为,奈飞可能是好莱坞之外,唯一一个可以让他们实现价值的地方了。
奈飞自己可能也没想到,它会成为好莱坞影视从业者出走后的“大本营”。
简直像大型难民收留现场,何其讽刺。
(图源:乌鸦校尉)
2018年,进军原创电影短短3年后,奈飞出品的原创电影就达到了80部之多 —— 要知道,像迪士尼、华纳这些大厂,现在一年的作品也就2—30部。
而在此前,这个成立于1997年、不过20多年历史的“小破公司”,从2013年一举获得巨大成功的《纸牌屋》开始,就连续推出了《王冠》《黑镜》《怪奇物语》《马男波杰克》等原创爆款优质剧,享有“奈飞出品,必属精品”的破圈好评。
(图源:豆瓣)
2018年5月,奈飞市值达到1526亿美元,超过了迪士尼(1518亿美元),一度成为全球最大的媒体公司。
(图源:乌鸦校尉)
而在如此耀眼的商业成绩之后,2019年,奈飞真正最高光的时刻终于到来:
投拍的电影《罗马》一举斩获奥斯卡10项提名和最佳导演在内的3项大奖。
(图源:网络)
奥斯卡大奖的加持,奈飞终于能在身份上和传统巨头平起平坐了 —— 这一年,奈飞正式加入了美国电影协会(MPAA),成为迪士尼吞并福克斯之后新的好莱坞第“六大”。
这样看来,坚持原创、独家内容生产模式的奈飞,不就是现在好莱坞人最好的选择了么?
(奈飞正式宣布加入美国电影协会
图源:网络)
但讽刺的是,奈飞像我们现在国内的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一样,是网络流媒体平台,也就是说,以上提到的奈飞自制电影、剧集就是咱们俗称的“网大”、“网剧”。
换句话说,不管那些创作者拿到了多大的投资做电影,最终作品却没法(或只能在一两周的时间)在影院和观众见面。
这使得更多的影人对投靠奈飞是有迟疑的。
诺兰就表示过,奈飞的行为会让影院关门,所以自己不愿意和奈飞合作。
(《爱尔兰人》剧照
图源:豆瓣)
而即使是在这种形势下,面对奈飞的崛起,念及被分走的观众和利益,被动了“奶酪”的好莱坞巨头也不会坐以待毙。
从2019年开始,各大巨头出招反击,自家流媒体服务平台纷纷上线。
流媒体战场,正在美国愈演愈烈。
(NETFLIX 、Disney 、HBO、Apple ...
流媒体的幽灵还在继续壮大)
2020年,绵延不断的疫情让美国影院大规模复工无望,流媒体已经成为制片厂将手里积压已久的电影转变为现金的救命稻草。
迪士尼在去年上半年亏损就达到了40亿美元,乐园和影业两大业务板块的收入更是分别跌了85%和55%,只有纯线上的流媒体收入是上涨的。
目前,华纳公司已经宣布2021年的所有电影,上线流媒体平台HBO。
“要把HBO作为一项新任务的核心:打造一个真正的Netflix竞争对手。”这是在推出HBO Max 之前,华纳媒体CEO斯坦基的豪言壮语。
(电影《沙丘》(2021)剧照
图源:豆瓣)
为了争夺内容市场,不惜把本来是为大银幕制作的电影放在流媒体平台上引流,本就是竭泽而渔。
诺兰称华纳,“甚至根本不明白正在失去什么。”
好莱坞这些巨头大厂之所以强大,好莱坞电影之所以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成为电影工业、专业的代名词,是一个个工作者支撑起来的。
巨头可以随意投资,但是却买不来才华和人心。
但现在,传统的内容生产商和渠道商联合起来,正在谋划对于专注内容的Netflix进行一场反击战。
谁是这场流媒体之战的最大赢家,或许是现在还无法展望的后话。
不过,可以预见的是,原本为影院设计的电影直接转网,后果就是观众线下消费的习惯被打碎。
好莱坞正在面临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这场疫情无论何时结束,要把观众请回电影院都是难上加难。
尾声
电影是以内容为核心的产业。好莱坞工业流水线电影的失效,同样证明了,只有内容是终极赛道。
如今,电影工业已经成熟,观众现在已经获得了充分的选择权,质量过硬、有卖点的电影才能在竞争中胜出。
估计2021年国产电影还是会“垄断”影院,尤其是在即将到来的春节档“战役”之中。
当所有目光都将注视中国电影,这是难得的审视,更是严格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