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威和亲生父母合照
“错换人生案”依然在“姚家父母”的推动下层层深入,不过随着进展周期的持续延长,有关“当事人们”的是非就会被肆意搬弄。这导致“姚家父母”不得不再次发出“声明函”来以正视听,以实现“错换人生案”在接下来的推动上不跑偏,不变味。
要知道,“姚家父母”在这次的“声明函”中,依然可谓有头有尾:第一部分主要强调“相信真相会被查明”;第二、第三部分否认“热心机构”(个人)的行为及言论均与他(她)们无关,提醒人们不要轻信,谨防上当;第四部分属于必要的结尾,也就是“声明函”常见的“网络绝非法外之地”的相关呼吁。
坦白讲,“错换人生案”推进到现在,人们除却关注“错换真相”,也在一直关注“姚家重建”的问题:其一,“姚家父母”如何跟“郭威的小家”庭进行最大限度的融合;其二,“姚家父母”和“郭威的小家庭”所面临的生活问题怎么解决。
不得不承认,人们在关注悲苦的过程中,不仅会“注入正义”,也会“注入爱心”,即便绝大多数时候“爱心很廉价”。也正是因为如此,打着“姚家父母”幌子的“热心机构”(个人)便应运而生,所以“姚家父母”在“声明函”中否认“募捐筹款”确实是必要的,要不然真正的热心可能会被辜负。
所以对于“姚家父母”所称:“虽然目前我们夫妻和亲生儿子一家生活压力较大,但我们相信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一定会克服各种困难。”这着实还是值得敬畏的,说到底,真相还没有浮出水面,谈论这些问题确实为时尚早。
并且在既定的帮扶逻辑里,本身是有违常理的。说实话,同情心确实是可以催发爱心的,但是作为经济层面的帮扶还是要讲究“致贫”的原因,要不然所谓的帮扶也只是为实现爱心的“刻奇”标签,离真正的帮扶还很远。这对于“当事人们”和真正有爱心的人来讲,都很不友好。
归根结底,在“是”与“应当”上,我们一定要有既定的克制,也就是最大限度地搞清楚逻辑的必然性。要不然,“盲目的爱心”会成为摧毁公共帮扶的力量。毕竟从实然到应然引起的困惑,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把“事实认知”当成“逻辑认知”。
就以“热心机构”(个人)认为“姚家重建”需要募捐筹款来讲,他(她)们的“事实逻辑”就是“因为同情,所以爱心”。至于同情什么,好像已经不重要,这导致但凡我们把帮扶放到逻辑上验证,就显得不那么对味。
“问题的症结”并不在于能不能实践,而在于如果盲目模糊的帮扶后,“姚家”大概率会被舆论反噬,就跟当初姚策治病筹款过程中出现的“反转”是一样的问题。说到底,爱心并不是廉价的,它是庄严地履行,自然就需要严肃对待,否则谁还会主动献爱心呢?
当然“热心机构”(个人)选择帮扶“姚家重建”,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这里面却必须直面两个问题:其一,什么时候帮扶,因为什么帮扶,以什么形式帮扶,这都需要考虑清楚;其二,会不会是别有用心的“热心机构”(个人)利用“普遍爱心”打自己的利益算盘,这也要搞清楚。
就“其一”来讲,显然“热心机构”(个人)有些操之过急,前提是他(她)们真心想帮扶“姚家重建”,但是作为“热心机构”(个人)来讲,难道不应该先考虑清楚“什么时候帮扶”,“因为什么帮扶”,“以什么形式帮扶”再做打算吗?
而“其二”的问题,可能就直指“姚家父母”声明中提到的“否认”部分,虽然并没有强调用意,但我们都清楚,这就是在提醒真正的好心人不要被忽悠,因为借助献爱心忽悠的“热心机构”(个人)之前确实存在过,所以眼下也该当心。
另外,陈嘉映说:“看到的东西与看者相连,所知与所知者相连。”可这是建立在理性层面而言的,要是人们只是认为与自己看到的,认为的就能构成真相,那么这样的真相必定是偏狭意义上的真相。从这个层面看待“姚家父母”之于第四部分“网络绝非法外之地”的相关声明,大概也就能理解他(她)们的处境。
很多时候就是如此,受害方也会遭到意外的攻击。尤其在社交媒体时代,门槛越来越低。之所以要强调这个问题,并不是说我们不能质疑受害方,而是要有理有据的质疑,而非是上来就谩骂,甚至编造谎言进行诋毁。
要清楚,在真相没有查明之前,可能性的质疑都是合理的,但是绝对不能带有情绪的去攻击和谩骂。因为“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都需要存在,甚至我们还需要更广阔的去理解“全部事实”和“相关事实”的联系,以及“复杂事实”和“原子事实”的关系。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出没有偏好的判断,尤其对于类似“错换人生案”这样的事情,更应该审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