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三个人,三把椅子,围坐在摆上三杯水的圆桌,边喝边聊,聊的是天南海北和芸芸众生。一个天马行空,翩翩儒士尽付笑谈中的画面呈现在电视荧屏上,颇有围炉夜话的氛围。
和别的采访节目不同,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没有现场观众,没有台本设计,只有一个大致的话题方向,能指望的,只有镜头前的三张嘴。
《锵锵三人行》就像一扇窗户,让我们听见了光,听到了许多未曾知悉的观念,也让我们敢于探究真相。各种嘉宾观点的碰撞,我们学会了“包容共生”,我们学会了“独立思考”,我们学会了“认真倾听”,我们学会了“时常警醒”。。。。
文涛的嬉笑怒骂,嘉宾的激扬讨论,许多知识分子们的拳拳赤子之心,想到这些,眼前就会浮现梁文道、徐子东、马家辉、马未都、王蒙、李玫瑾、饶毅、曹星原、查建英、马光远、竹幼婷、周孝正、格子、李菁…等等诸位嘉宾的身影,毫不夸张地说,《锵锵三人行》多多少少影响了小编这一代人的世界观。
可是在2017年9月11日,《锵锵三人行》的官方微博在几无征兆的情况下挂出停播通知。
这档陪伴观众19年的中国电视脱口秀标志性节目,一个在豆瓣评分9.4分的节目,在刚刚迈过5000集的时候,戛然而止,留给观者一连串问号。
代替《铿锵三人行》重新出现在观众眼前的,是《圆桌派》。
相比锵锵,窦文涛的衣着打扮明显讲究得多了。衬衫常换常新,看得出质地优良,有时候罩一件小马甲,颇有英国绅士的派头。
节目里,曾经的三人换成了四人,背景陈设依旧古朴,灯光幽暗,开谈前,窦文涛点燃香炉,烹上香茶。窦文涛由此联想到与之相似的情景,或是《海上花》第一幕中,酒桌上的纷扰喧嚣反衬出灯光幽暗下一闪而过的恍惚表情,抑或是《色戒》麻将桌上四个太太说尽私房话却又各怀心思的内在张力,细腻真实又如梦如幻。
这是窦文涛想要的光影,是剥茧抽丝、层层深入却又捉摸不定。但《圆桌派》终归简单了些,正如其名,归为“圆”字,少了曾经的犀利和破局,话题上也明显失了自由。
硬件升级,褒贬不一。那些抱着“锵锵复活”心态看待这个新节目的老粉,显然不能满足。
豆瓣上,宽容的观众们给四季圆桌派顶到9分上下,他们原谅窦文涛偶尔请来撑场的明星把场子搞得尴尬无比,生怕连这个节目也保不住。在善于遗忘的互联网世界,尽管窦文涛已经很久没搅起点水花,依然在凤凰卫视主持人热搜榜上遥遥领先于第二名。
这一切,只能归功于《锵锵三人行》影响太深远。
在2018年11月,人们又在屏幕上看到窦文涛的文化类节目《一路书香》亮相荧屏。
《一路书香》是一个新形态的文化类节目。节目创造了一个“移动书屋”的概念,窦文涛做店长,每期邀请一两位嘉宾,带着书去实地探寻文脉。这个节目既有读书,又有谈话,还有体验,很难给它做准确的归类。
第一集播出后,根据网上的反馈,节目的关注度果然不低,应该达到了预期,然而评价却并不像《圆桌派》推出时那样“好评如潮”,远比不上两季《圆桌派》分别获得的8.9和9.2的高分。
所以为什么呢?在我看来,主要原因在于多数观众还是怀着一份看“锵锵”的期待去观察这个新节目的。虽然难免有失望,但我相信你会和我一样,不会因为第一集就放弃了它。有时我们对某个人事物感到失望不已,或许只是因为自己的期望过高了。这是文涛的第一个非脱口秀节目,很开心看到他做出了新的尝试。未来我会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