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窥探》前八集的观感,在“太高能了吧”和“不好!有烂尾迹象”之间反复摇摆。
第一集很抓人,此后几集品相相对平淡、甚至一度有崩坏迹象,第六集则直接写死了重要配角,第七集甚至安排男主失忆这种万年“烂”梗,让人一度非常头秃。
但失忆过后,男主郑巴凛(李昇基饰)似乎同时拥有自己的良善人格、“天生恶魔杀人狂”的所有能力和记忆。
善恶对峙、正邪两方集于一体,又重新点燃了我的追剧热情。
一,善恶的先天成因和后天抉择。
开局剧作就亮出了伦理困境:剧中设定“变态杀人狂”基因检测准确率高达99%,而1%的差错则可能是天才。
这样的情况下,应当人为干涉携带“恶魔基因”胚胎的准生问题吗?
《窥探》中变态杀人魔韩书俊,拥有病态的罪恶基因,人前是彬彬有礼的完美医生,人后是没有感情的“头颅猎人”。
真相暴露之后,韩书俊罪大恶极自然该死,但他妻子肚子里即将出生的孩子呢?
纵使“基因遗传决定恶”百分百准确,什么都还没来得及做的孩子、也可以被先验预设为“预备役犯人”吗?
剧作为韩书俊的孩子安排了一个镜像,同样被检测出携带有恶属性基因;
两个孩子长大之后,分别成了老好人郑巴凛,和连环杀人犯成耀汉。
成耀汉幼童时期,作为一个顶着“注定是杀人魔”魔咒成长的孩子,记忆中全是阴郁可怕的内容。
剧作拍了孩童冷面冷心毒死鱼缸中的鱼,淹死养父喜欢的小狗、试图活埋年幼的同母异父弟弟,种种桥段让人在害怕之余也忍不住设想:如果不是全世界都用“你好像有点变态”的眼光看待他、如果他在表现异样时有人疏导他温暖他,这份基因注定的所谓恶,会有被改变的余地吗?
如果说第一集里幼年成耀汉行凶的内容叫人毛骨悚然、震撼感强烈,那么成年版韩书俊的内容呈现则相对干瘪。
(没有任何宣扬角色暴力内容“好”的意思,仅仅是从剧作呈现的制作层面来对比)
塑造这类角色的戏剧性,路径之一是强化内心挣扎戏份:当真有先天所谓的恶吗?
但剧作可能想将这部分内容留给失忆之后的男一郑巴凛,所以在二到六集中,给成耀汉的设定,完全是纸片恶人。
除了几个眼神之外,完全没有内心戏的呈现。
路径之二则是强化本格推理内容、悬疑内容的吸引力。
剧作确实努力设置反转,反转又反转,但这几集中的反转和第一集比起来、质感相差太多。
观感相当鸡肋。
第一集里几个重要的反转,一是完美医生其实是病态杀人魔,这是故事讽刺的基石;
二是小孩子冲破真相,爱和情感主导的善念终将战胜恶,这是故事信念感的光。
三是韩书俊的儿子小小年纪就有诸多恶毒迹象,叫人胆寒;这是故事的终极疑问:善恶是先天因素还是后天抉择?
但此后几集中的反转都太刻意,直播节目引贼出洞,真假视频真假存储卡的反转内容,“转”得很没意思,让人怀疑编剧挖坑太大填不上。
逻辑线索和品相质感都瑕疵明显,槽点很多。
而剧作挽救几集内容的抓手似乎是情绪点。
不论是女二吴奉仪奶奶的死亡,还是高武治兄长不惜惨死坚持要原谅的内容,都将落点放在情绪冲击上。
虽然这两个角色的离去都让人非常唏嘘,但成医生戏份中大量的无味巧合,依旧影响剧作品相。
开局之时,李昇基饰演的郑巴凛,为了救一只鸟差点不要自己的命。
这样过于“好”的设定,一度让我觉得为了对比善恶,将“善”表现得太超常;
让人分不清是角色有伪装属性,还是剧组设定的尺度有些过。
此后郑巴凛帮摔跤的邻居老太太贴创口贴,暖心温柔絮叨的可爱画面,让人接受了这个“好到没有缺点”的角色,也让我代入了老太太一心想招他当孙女婿的心境。
(咦我为什么不代入孙女视角反而跑进了奶奶视角)
恰好是创口贴这个小道具,也正好可以体现出剧作的得与失。
高明之处在于这个道具此后多次出现,是伏笔、有下文,是情感载体、也是悬念线索。
奶奶做家政打工、不慎将创口贴遗落成医生家;之后这个创口贴又被女主发现,成了重要的细节证据。
失败之处则在于连环巧合过度、连环偶然过多,很伤害剧作的自然真实合理性。
成耀汉为什么要杀一个无关老太太?
因为老奶奶想做家政补贴家用,世界那么大她那么不巧就去了成耀汉家;
成耀汉这样心思缜密的一个人那么不巧出门就忘了带藏有所有罪证的地下室的钥匙;
那么不巧老奶奶给郑巴凛打电话他就有事没听到;
那么不巧此后搜查、下一部刚要查到成耀汉头上、就会三番五次被意外打断。
如果这些意外都是成耀汉或者其他幕后黑手通过能力和手腕来干涉调查破案,自然没问题,但反复安排“差一步转身没看到”之类的纯粹巧合,非常鸡肋。
(如果后续有合理反转、用新的因果链条重新串起以上内容,那当我没说)
第七集开始,郑巴凛在脑部手术之后,似乎同时拥有自己和成耀汉两个人的部分记忆和能力,有自幼的良善属性,也有杀人魔的不自觉意识;
不知后续“天注定的杀人魔”和良善初心、美好良知之间的对峙,具体会如何呈现。
二,幼童强弱并存的受害者视角。
第一集里真正让人毛骨悚然的地方,其实都和孩子有关。
杀人魔韩书俊屠戮家长之后,准备对孩子下毒手。
萧瑟无人的深夜山谷中,凶手的影子和恶魔一样越拉越长,一步步踩着尖锐刺耳的死亡鼓点而来。
十来岁的孩子能有多少武力值?在精通用刀、杀人无数、还带着重械的杀人魔面前,幼童无疑处于极端弱势地位。
但这一家人绝境中的爱和守望,孩子长大成人之后的正义感,都是足以拨开黑暗迷雾的强大的力量。
首先,极端的双方对比。
韩书俊的家,布置是标准的“童话魔法小屋”、温馨世外桃源。
这一段从置景到滤镜、光线、背景音乐,全方位打造虚假的“童话美好质感”;
另一面是恶魔真面目行凶的阴冷残暴;
两相对比的效果特别明显。
无论是孩子们亲眼看见妈妈为救自己而惨遭毒手,还是年幼的弟弟亲眼看见哥哥被重击的残酷画面,都将善恶对比最大化。
一面是贫寒但幸福温馨的一家人,孩子妈喊话“高武治,看在你生日份上,才听你的”;一面是披着精英皮囊的终极人渣,手持重械杀人如麻。
一面是毫无感情的屠戮者、冷血又邪恶,一面是孩童的无力、无辜、良善又勇敢,叫人对恶人满腔愤恨、对无辜者无限同情。
命案故事的幽冷寒凉,骨肉至亲在绝望时刻的爱和守护,一冷一暖、一善一恶、一生一死、一强一弱两极,构成了故事的天然张力。
节奏紧张高能很抓人,又有善恶对比的警醒内核。
其次,爱和情感的澎湃力量。
杀人之后这位变态杀人魔韩书俊,回家继续扮演完美丈夫角色,幸存的弟弟高武治带着警方(其中有苦主)前来搜证,翻遍屋子也没找到证据。
镜头里雪人出现了好几次,在正式揭晓悬念之前,观众大概都能猜到:雪人不对劲。
但孩子下车、持刀试图报仇,被成年人甩开、撞飞雪人、惊现被肢解的局部尸体,冲击力依旧非常强。
被恶魔装在黑色塑料袋里的已肢体的尸骸,几个小时前还是温馨幸福的一家人;孩子跪地大哭妈妈,叫人唏嘘。
正常的剧作链条,是先让观众熟悉角色、对角色产生喜爱,然后才有可能调动观众对角色不幸遭遇的共鸣唏嘘情感;但《窥探》中几乎没用太多笔墨来做漫长铺垫,而是通过非常极端的对比来强化善恶强弱质感,通过幼童的视角来激起普遍的同情心。
换句话说,不是靠上线剧情的时间长短,而是靠内容密度和情感力量。
杀人魔对幼童下此毒手,其罪当诛天地难容,剧作不用絮叨铺垫什么,这个内容本身就汹涌澎湃打在良知上。
至于幼童能在灭门惨案中幸存、此后揭穿罪犯,乍听很不合理,但剧作中其实有着内外两层合理性。
他能活下来,直接原因是韩书俊过度自信、以为这是一家三口、不知道还有弟弟;
深层原因是家人的爱,母亲和哥哥付出莫大代价,隐藏、保护了他。
至于此后的揭露和正义制裁,在内,是爱永远比恨比变态更有力量、更长久;
在外,是一系列因果元素的吻合感;
孩子受尽创伤之后卷缩在角落,疯狂的老警察(也是苦主,女儿被杀人魔绑架)问孩子“看见他的脸了吗”。
依旧处在惊吓中的孩子完全答不上来。
但此后他看见了医院墙上高高挂着的“名医”照片,瞬间尖叫崩溃:是他是他!杀人犯!
为什么会将小孩子的话当真?苦主的心态自然不同,女儿不知所踪生死未卜、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哪怕是路边的小狗说的,他也要去找”。
再次,情理两难:正义感的边界。
幼年创伤过于锥心蚀骨,导致高武治长大成为刑警之后的愿望,不是将犯人捉拿归案、而是希望能手刃恶人,希望能亲手枪毙他们。
审判不一定会判处恶人们死刑,而高武治不惜违反枪械使用规定、不惜被停职、甚至主动替别人顶罪希望坐牢,希望能去牢中找机会杀了韩书俊。
但倘若真有机会,高武治下得了手吗?
这大概会是剧作在“复仇正义”和“善恶边界”之间的又一次叩问。
剧作中多年之后,高武治被调职到证据部门,翻看当年案件材料,方才发现年幼时父亲母亲哥哥还没来得及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
原本这一家人大晚上去露营,就是为了给他过生日;原本他们被骗到停业的荒山中的露营地后,本该在第一时间离开的,但小孩子没有危机意识又贪玩,祈求家长就在此露营。
多年前高武治妈妈那句“因为是你生日所以听你的”,多年后成为了他最害怕的伤口。
时隔多年这份带血的礼物,父亲攒钱买来他喜欢的玩具,母亲哥哥依次在贺卡上写下的祝福,穿越岁月带着斑驳血色而来,让人动容。
由此,剧作完成了对情理两难的叙述。
同样,剧作中女二号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名场面,是奶奶被成耀汉所杀、郑巴凛被成耀汉重伤生死不明之后,她溜进成耀汉病房、试图捂死昏迷中的成耀汉。
杀人(或者说复仇的私刑)不具有法理上的合理性,但其情可悯;她的仇恨、痛苦、朴素的正义感,都那样具体可感、叫人唏嘘。
舒心结语
暴力行为的可怕之处在于,物理伤害从来不是全部的终点、心理创伤和漫长的看不见的后遗症才是更可怕的幽灵。
如果剧作将“恶”设定为不可对抗的遗传生理属性,并将之作为戏剧逻辑中的全部支点,那么最顶级的效果也不过就是营造出解谜破案的智力快感和所谓“大尺度”的感官刺激;在过度依赖巧合的粗糙叙述里,天花板高不到哪里去。
但如果后续剧情将“后天的选择”和“先天的恶基因”之间的矛盾、挣扎,拍得入情入理、生动可感,或许才是善恶叙述的真正价值。
岁月长、衣衫薄,恶鬼猖獗、魑魅横行,如果在孤独和悲惨中长大的孩子,没有失落心中爱的火种,那是多么动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