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毛丽娜
编辑|李春晖
饭圈又捅娄子了。
11月24日,图书编辑“贝塔减”将炮火对准王一博的粉丝们。为了给哥哥待播新剧排面,粉丝早早开始“养号”。而“贝塔减”负责的新书《记忆记忆》,就被不幸选为漫漫养号路上的“工具书”。
这本《记忆记忆》,是俄罗斯当代诗人玛利亚·斯捷潘诺娃创作的复调书写小说,以犹太家庭的家族史引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社会的变迁。说实话,没什么爆款相。但在粉丝的辛勤劳动下,该书两天多出近200条短评,且短评与书内容毫无关系。
“贝塔减”怒揭饭圈养号内幕,各路正义之师也纷纷出击。甚至有人喊出,守护最后的文青大本营——豆瓣。
然而,先问是不是,再问怎么办。豆瓣真的还是文青大本营吗?起码从现状看,年青一代里,文青不再是主流文化。饭圈、二次元、时尚消费,哪个不比文青势大?
而老一代文青,既没有了年轻人流量的源源补充,自然也难得到平台的倾斜关照,恐怕注定要老无所依,逐渐失掉自己的自留地。
走向崩溃的评分体系
为什么要养号?因为王一博的剧集将在2021年播出,为了提升账号权重,粉丝必须“养”出活跃账号。
以书影音起家的豆瓣,有一套社区内打分系统。用户可以标记自己看过的书籍、影视及音乐,打出1-5星的评分并留下自己对作品的看法。豆瓣评分体系使用的是较为简单的加权平均法,即通过打分人数给出的分数综合算出平均分。
在加权平均法的基础上,豆瓣做了一个简单的条件限制:只有注册较久且够活跃的用户评分才有效,新账户以及不活跃用户(比如硬糖君这种从不参与打分的人)即使给出评分也会被判定为无效。
因为这个限制条件杜绝了水军注册大量新号刷分的可能,豆瓣一度被视为最具公正性的评分体系,也很早就引起了产业上游的关注。
豆瓣评分维护是影视宣发的重要一环。而针对低分,多位响当当的人物都曾下场手撕“黑水军”,甚至直接对线豆瓣。
曾在4A工作的文案Nina对硬糖君透露,当年她也曾为《微微一笑很倾城》《极品家丁》等剧集撰写过图文长评,这些评论经过客户审核通过后发布在豆瓣剧集相关页。至于发布账户的来源,Nina表示让客户爸爸满意才是第一位的,有时同事们会直接用自己的账号发布评论内容。
Nina还留着当年写豆瓣长评用到的截图
但总体来看,宣发公司能操纵的水军规模,远远无法左右豆瓣评分。直到饭圈崛起,进一步扰乱了豆瓣评分体系。
饭圈思维非粉即黑,而流量主演的片子本就在豆瓣自带负分(当然这也是情绪化的,并不公平)。于是,粉丝在“总有黑子想害哥哥”的心理下,开始了对“豆瓣黑子”的反击。
对“黑子”反击最直接的手段就是给自家偶像的作品打高分。但由于豆瓣评分机制的特殊性,粉丝无法像在其他平台一样,通过注册大量小号刷分。而要先给其他作品打分,时不时发布一条动态,将自己的豆瓣号“养”成活跃账号。
当然,养号也不是王一博粉丝的新发明。朱一龙、李现、帝国三子等流量明星的粉丝都曾豆瓣养号并留下遗迹。
大概也因为粉丝们养号的苦心孤诣终于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从2019年开始,豆瓣评分的客官性开始遭到普遍质疑,尤其是剧集领域。
虽说豆瓣一直在改进算法,试图维护豆瓣评分的含金量,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饭圈永远有办法。当然,也要考虑到大众口味变迁、代际观点碰撞的问题。曾被视为烂片的《西游记后传》《魔幻手机》如今在豆瓣评分一路走高,这肯定不是饭圈养号的结果。
接班天涯八卦的豆瓣小组
人民群众对饭圈入侵豆瓣痛心疾首,恨不得立刻代阿北与饭圈割席。然而豆瓣小组却早已接过当年天涯八卦的枪,成为各路真假厕所消息的发源地。
豆瓣的小组与百度的贴吧类似,都是以同一兴趣链接陌生人社交的小型社区。豆瓣究竟有多少小组,恐怕除了豆瓣工作人员没人能说得清。多如牛毛的豆瓣小组中,娱乐八卦类的站内活跃度和站外知名度都是响当当的。
原名“八卦来了”的豆瓣八组,在整顿后改名为“豆瓣鹅组”。因陌生人社区的氛围,不少在其他平台会被扒皮人肉的言论,在豆瓣却能够被包容。
加之论坛式微,原本作为八卦消息大本营的天涯论坛在转型移动端动作迟缓,更符合人们阅读习惯的豆瓣小组成功补位。鹅组成员开始在组内分享各种“内部消息”,兔区(晋江文学城)、鹅组、友谊吧(百度贴吧),一度成为齐名的八卦聚集地。
拥有近70万组员的鹅组也成为营销号的重要信源之一。仅微博上,主打搬运豆瓣小组内容的账号就有十来个。不少大V在提到消息来源时,也习惯性加上一句“来自鹅组”,以增加真实性与权威性。
因豆瓣创建小组较为方便,不少综艺节目在播期间都会创建专门小组以供观众及粉丝讨论,尤其是选秀综艺。综艺完结后,也有可能转型为讨论所有娱乐事件的公共组。这些小组与鹅组一起,形成豆瓣特有的八卦消息矩阵。
要说大大小小的八卦社区不少,为什么在营销号及大众心中豆瓣小组的含金量更高?这也与其活跃度及入组机制有关。
虽然浏览没有任何限制,但想要参与组内讨论就需要加入小组,入组方式则分为直接加入及管理员审核两种。
另外还有私密组,这类小组不公开出现在豆瓣小组列表中,需要在组成员拉人进组方可进行讨论,私密组中最知名的当属以爆料乐手私生活为主的月亮组。
著名私密大组——月亮组
作为热门讨论组的鹅组,管理员中有豆瓣官方工作人员,算是半官方性质小组,进组审核机制较为特殊,其他民间小组入组申请则由管理员进行审核。
不同小组审核标准不同,但基本都要求是活人账号,即账号首页内容丰富。像硬糖君这种从不打分首页空空的账号数次被踩组、草原组等拒之门外。与其他充斥着各类自说自话小号的八卦社区相比,豆瓣八卦小组虽然也有职粉、水军存在,但总体来看“活人”数量更多,组内讨论质量也更高。
营销号不断搬运豆瓣八卦小组的内容,又在一定程度上助推更多饭圈用户涌进豆瓣。他们为了进组讨论,不断丰富自己的账号首页,并在进组后成为积极发言的活跃分子,提高八卦小组的日活。
豆瓣饭圈化是时代进程
无论赞同阿北的理念与否,大部分人提及豆瓣书影音还是会有几分认可。但提到豆瓣各色八卦小组,不少人认为那是“没有营养的八婆聚集地”。
但必须承认的是,作为一款诞生伊始带着浓郁文青气质,一度走上小众垂类产品之路的豆瓣,如果没有聚集了大量活跃用户的豆瓣小组,或许没法在这个时代继续保持着悠哉悠哉的步伐。
大人,时代变了。校园诗人备受追捧、年轻人比拼读片量阅读量的文青时代早就过去,豆瓣也不再是他们的乌托邦。
虽然豆瓣的产品机制还保留着文青气质,但从小组流量的更迭看,其社区生态已经改变。
豆瓣小组诞生于2005年,早年最活跃的小组包括“经典短篇阅读”“小小女人帮”以及曾经引起轩然大波的“父母皆祸害”等。但如今豆瓣日活最高的小组,和文学早就没了关系。
网易数读统计资料显示,豆瓣平均日活最高的小组为“我爱化妆品”、其次是打工人大本营“上班这件事”、第三名则为情感讨论“豆瓣劝分小组”。鹅组、草原组、彩虹组、人才组等八卦小组,以及专注于八卦网红那些事的象组均在活跃名单前列。
创立至今豆瓣走过15年,用户也不再以70后、80后的文青为主。一代有一代之青年,而他们将有自己的兴趣点。即使老豆瓣用户再心有不甘,也难以抵挡时代大潮。文青文化已然衰落,新用户的出现与沉淀,事实上为豆瓣续命了。
新的青年文化是什么?不管你是否乐意看到或愿意承认,他们就是饭圈化的一代。不仅是追星饭圈,而且是将一切饭圈化。
二次元大本营B站,也在积极拥抱大众尤其是饭圈文化后,开始成为青年文化的代言人。虽然老二刺螈们对于新涌入的饭圈有所不满,但B站蒸蒸日上也是不争的事实。
早年走公知路线的微博,一度陷入最危险的边缘,积极拥抱饭圈流量后,虽然也被群众怒骂乌烟瘴气,但产品寿命实打实地延长了,且目前还没有能够替代微博的公式对手产品出现。
最初以文青社区形象出现的Lofter也曾因发展停滞,面临项目被放弃的危机,转型承托饭圈同人创作后,Lofter续命成功。
百度指数显示,豆瓣用户年龄分布,30-39岁用户占比近一半,20-29岁用户则将近30%。年轻人占比升高,意味着产品也将根据年轻人喜好进行调整。饭圈是当下影响力最大的年轻文化圈层之一,目前豆瓣还没有对饭圈做出微博式的迎合或驱动姿态,但做出也不奇怪。
其实,如果能在一个社区实现文化融合,未必不是好事。有俄国朋友对硬糖君表示,看到饭圈女工为养号给玛利亚·斯捷潘诺娃打分,他非但不愤怒反而有一丝窃喜,“肯定会有人因为这件事关注俄罗斯文学的”“打分的200人里有一个因为养号开始对俄罗斯文学有所关注,就是一颗火种。”
诚如摇滚明星谢强所说,小众文化爱好者总是把逼格看得太重,本能拒绝外来者,却不去考虑如何拉更多人入坑,让小众文化延续与流传下去。
刷分养号固然不可取,但豆瓣也非乌托邦,接受饭圈是大势所趋,寻找共存之路才是关键。至少有了每天热热闹闹的粉丝和八卦路人,阿北的文青梦又能续上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