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申明:本文为@影吹斯汀 独家原创稿,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抄袭or转载,违者必究!】
奥斯卡越来越近了,近期蜀黍也会带着大家陆续看一看提名片。
今年提名名单里,一个显著特点是女性主导的题材占比不小。除了大家熟知的《无依之地》(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主演),还有凯瑞·穆里根主演的《前程似锦的女孩》,“白寡妇”凡妮莎·柯比主演的《女人的碎片》,三部影片的女主角们都要共同争夺本届奥斯卡影后。
无论从她们手上的已获奖项,还是在影片中的表演张力来看,弗兰西斯争奖的几率看起来是要高一些。她比较强劲的对手目前公认是凡妮莎·柯比,去年她主演的这部《女人的碎片》入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最终拿到威尼斯影后,这个奖项是非常有份量的。
从题材看,女人因生孩子而陷入婚姻和生活困境,故事性和话题性都够强。
从演技看,首先这部影片为女主角提供了非常大的表演空间。电影开始没多久,就是长达半小时的长镜头,凡妮莎·柯比饰演的玛莎即将分娩,从阵痛开始到孩子出生的过程被完整呈现。
没有生孩子体验的观众,很大程度上会被这种“临场感”所震撼。影片的镜头一直跟着主角的脸,有一种很强的“凝视感”,观众仿佛就在这个场景里看着一切发生。
从疼到崩溃到挣扎着用力生产,凡妮莎·柯比完全没有刻意照顾面部表情。一脸狰狞生孩子的样子,不敢说百分百正确传达了产妇的状态,但也让人相信了她在真实感受痛苦。
最初看这个片段总觉得有找噱头的嫌疑,毕竟女性生孩子的痛苦总能引发各种共鸣话题。但放到整部电影中,才发觉这漫长而细致的30分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既是一切发生的开端,又与后面的故事形成对应。
玛莎生孩子经历了几个很关键的转折。她选择在家里生产,请助产士上门接生。但她和丈夫原先定好的助产士芭芭拉因为上一个客户难产而被耽误,于是换成了另一个名叫艾娃的助产士来服务。
虽然生产开始得有些忙乱,但一切还在正常进行中。玛莎听助产士的话泡热水浴来放松,然后在丈夫的协助下开始调整呼吸和用力。
而就在生产进行到一半时,艾娃监听了一下胎儿的心率,发现数值不太对劲,但还在正常值范围内。于是艾娃、玛莎,以及玛莎的老公都决定先观察一下再决定要不要送医院。就在犹犹豫豫的时候,玛莎已经把孩子生了下来。
“胜利”来得如此轻松和突然,然而喜悦和悲剧前后不过几秒。刚降生的女婴在玛莎怀中仅仅啼哭了几声,就渐渐失去了呼吸……后来被检查证明,她死于缺氧窒息。
这30分钟的跌宕起伏惊心动魄之后,影片片名才正式出现。接下来的故事,讲的就是玛莎如何度过失去女儿后的艰难时光。
片名“女人的碎片”的含义,也随之渐渐显现。这场意外灾难让玛莎被生活撕碎,但却没人彻底理解她,只能靠自己慢慢把碎片捡起来,拼成一个不再完整的自己。
这种不被理解的感觉,既有外界给她带来的纠结,也是自己的个性使然。她内心的自我矛盾,导致与丈夫和母亲沟通错位,引发更多不愉快。
玛莎想要的,其实就是想自己主宰自己的人生,只是面对丈夫时双方无法达成一致三观,面对母亲的强势安排时又显得软弱。
经历人生痛苦后的玛莎,面临的环境是怎样的呢?她休完产假回公司,得知消息的同事们看她的眼神仿佛在看什么女巫。
走进自己的办公室,却发现工位被占了。玛莎正常的领地意识却让对方觉得“这个女的好可怕”。
比起这些,周围的人强行给予“安慰”或许更加难受。玛莎偶遇了不太熟的母亲的朋友,对方马上扑过来表示理解她的难过,一遍遍说都是助产士的责任,那个人应该遭报应。
对玛莎来说这有两点别扭之处:为什么自己小家庭的事闹得全天下都知道了?另外指责助产士其实也是对她的无形责怪,要是当初听妈妈的话去医院,不在家里生,事情可能就会不一样。
内心本就痛苦,再加上外部的人不断刺激她敏感的神经,真能很难不产后抑郁。一个很明显的表现是,她没有嚎啕大哭,而且在努力回归正常生活,但眼神难掩悲伤的样子却是掩盖不住的满满压抑感。
玛莎停留于困境,同样陷入困境的还有悲伤的丈夫,以及想帮助她尽快走出困境的母亲。但原本应该携手共渡难关的一家人,却在这个意外的导火索之下,爆发了或许潜藏已久的矛盾。
在夫妻关系里,她与丈夫的分崩离析像是另一出“婚姻故事”,双方都不是坏人,只是精神需求已经不在同一频道。
走向婚姻破裂当然有玛莎的一部分原因。失去女儿一段时间之后,她和丈夫始终是相对无言的状态,很明显两个人没有沟通打开心结。
沟通不畅在之后也展现了一些原因。西恩是想要好好谈谈的,但玛莎难以走出自己的世界,只以沉默应对。
另一个难以明说的原因是阶层差异和男女思维的差别。影片多处暗示了西恩家庭条件并不好,买车都是丈母娘资助的。他是修桥工人,妻子玛莎则出身于中产家庭。
这就决定了两个人看待事情的差别。比如在面对尸检结果时,玛莎能够冷静接受女儿的具体死因太过复杂、难以得出具体结论的说法,但西恩就十分暴躁,大骂医生废物,一定要有个准确说法。
对于女儿的死,作为母亲的玛莎试图转移悲伤的办法是想着“生命的延续”。片中出现了多次与苹果有关的情节,最后玛莎解释说她抱着刚出生的女儿时觉得有苹果香味。苹果,与她对女儿的短暂记忆紧密相连。
于是她多次买苹果,还专门买书学习怎么培育苹果苗,就是为给自己留个念想。
对于婴儿遗体的处理,玛莎的想法是捐给大学做研究,意图也是让没活多久的孩子的生命更有价值。
而丈夫更在意自己孩子是如何意外离世的,以及谁该负这个责任。孩子的后事也倾向走正常流程,入土为安,也让自己的想念有看得见的寄托。
他对于缓解悲伤这件事理解得没妻子那么复杂。把事情说开,出去旅游一趟,一切都会好的。
分歧让玛莎懒于解释,只是沉浸在自己的怀念方式中。西恩则要追究到底,泄愤后再疗伤。
最终,玛莎对如何处理孩子遗体许下的“欺骗”承诺,让丈夫的崩溃彻底爆发……
作为女性电影中的男性角色,丈夫西恩被塑造得还是有点站在女性对立面的意思,但仔细看的话他并不让人讨厌。虽然外表粗糙也没文化,但她对女儿的感情是真的,时常因为想女儿偷偷哭。对老婆,也算得上是极尽自己力所能及地呵护。
《变形金刚》男主希亚·拉博夫也演出了这个糙汉的精髓,脾气暴躁,真性情,想法简单。可惜跟不上中产妻子的步调,也没有能力从物质和精神哪方面hold住意外发生后的复杂生活局面。最终沦为妻子产后抑郁阴影下,可悲可叹的工具人。
和母亲的这条关系线里,情况更为复杂。玛莎对母亲最大的怨念是人生总要被强行安排,甚至把自己的丈夫都拉成了盟友。
在影片开头就交代了母亲和玛莎小家庭的关系,老太太基本是强势介入的,女儿女婿买车都要管。两个年轻人稍显不快但也没有反对长辈的资助,很矛盾。
这种矛盾态度也延续到了悲剧发生之后。母亲的做法是一直在用自认为对的、好的方式来帮助女儿玛莎,明明孕育孩子的是玛莎,与助产士合作生孩子的也是她自己,但很多事情却是母亲来替她做决定。
比如母亲和丈夫不由分说就给死去的孩子选了墓地,没有经过玛莎同意就想好了在墓碑上刻什么姓氏,这令玛莎非常不悦。
但玛莎的处理方式又比较消极。有问题谈不拢,一言不合就直接离开现场,不多解释自己的想法。
母亲联合女婿,找律师起诉助产士也是自己单方面的决定,这点玛莎同样不愉快,但三个人还是缺乏沟通。
强势与软弱,都与两位女性的成长环境有关。母亲是一个经历了二战伤痛的老太太,出生在集中营的她差点活不下来,于是觉得没有什么逆境是过不去的,人都得抬起头,替自己去争取。
玛莎不喜欢被控制,但无奈从小就接受母亲种种安排的她已经习惯了这种相处模式,有点认命的意思。
她的人生经常处于反抗和妥协的矛盾中。选择在家生产,多少有点想自己做决定的意思。找门不当户不对的老公或许也是想叛逆一次,但还是因为处处离不开母亲而无法彻底独立。
母亲的出发点当然是为了女儿好,吵架时她几乎是哭着对女儿喊赶紧让事情翻篇,你需要重新生活。这段表演也让89岁老戏骨艾伦·伯斯汀再展现了一把功力,焦急又伤心的感觉,很多人应该都在自己母亲的身上看到过。
母亲的问题在于过于急迫,她没有给出空间让女儿去消化生活的打击,就要求女儿快点站起来。站在玛莎的角度来看,这太过于不近人情:你想要的是一个光鲜且“正常”的女儿,所以不允许我失败。
婴儿夭折的悲剧,是属于三个人的不知所措。没有经历过这样大挫折的玛莎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向外求助。母亲和丈夫用自以为是的办法来替她疗伤,结果让玛莎更加窒息。
所幸伤害带来矛盾,伤害也让人成长。最后的庭审戏份是属于玛莎的释放,她终于说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这里也再次突显了开头分娩戏份的重要性,那个历尽艰辛来到世间又匆匆离去的baby,让玛莎重新感受到了母性和爱,选择与自己、与世界和解。
而与母亲虽然仍有分歧,但可以牵起彼此的手,彼此理解。
玛莎培育的苹果种子也发芽了。在她的想象世界里,女儿好好地成长,并在一棵苹果树上等她。
片中多次出现的断桥也是一个隐喻。随着时间推移,断掉的桥修好了,生活的碎片、心灵的创伤,也在慢慢修复。
总体而言,虽然某些设计上略有刻意之处,但影片还是完整表现出了一个家庭面临变故后的真实状态。
影片有意思的地方还在于解读空间的多样。很多观众评论里把玛莎放在了正面位置,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女性尤其孕产妇女生活的不易。母亲和丈夫是传统社会观念的代表,他们剥削了女性的决定权。
这是另一种生活经验带来的看法:孩子是母亲孕育生出来的,但孩子的事自己完全说不上话,这在现实里比比皆是。所以女性观众们能对玛莎的抑郁强烈共情。
不让女性表达,是一种悲哀;但女性自己,也不该关上沟通的门。
将心比心,或许是家庭关系最简单的出口。而对于一开始或许就错了的事,也不要过于执着。
生活总有出路,不要让自己被撕成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