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策和痛哭的养母合照
“错换人生案”在“姚策去世”以后是否会迎来“转机”,依然充满不确定性。要知道,即便“郭家父母”和郭威将会陪同姚策的妻子一同前往江西,去处理“姚策的身后事”(包括解决房产分配及花销清算的问题),但是就因为“养母未见到姚策最后一面”,“弥合之路”再次节外生枝。
姚策去世后,他的养母许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过年以后,姚策及他妻子就一直处于失联状态,后来得知姚策的手机一直由他妻子保管。”与此同时,她还强调,当天下午接到姚策妻子电话,得知姚策去世后自己昏倒在沙发上,直到姚策被火化后,才知道自己错过见姚策最后一面的机会。
以上姚策养母的“说法”,从姚策养父接受媒体采访的回应中,也能得到验证(姚策养父称:“曾买了几次票,想去看望姚策,但一直没联系上对方,就把票退了。”)。然而回到姚策养母最终的态度上,很容易会发现,在她讲出“姚策生前把她拉黑,自己并不会计较,但还是会继续寻找真相”后,悲愤交加似乎已经将其彻底淹没。
从某种层面上而言,姚策养母许敏所提到的“过年后与姚策彻底失联”,基本上可以实证年前他(她)们的纠纷已经进入难解的境地。与此同时,姚策在当时已经有过病危的征兆,所以年后出现“拉黑养母”的操作,应该也是出于现实的考量。
因此,有不少媒体拟题为“养母被剥夺见姚策最后一面的机会”,显然是未考虑到“姚郭两家父母”当时的处境。坦白讲,一边是姚策病症晚期需要人照顾,更需要安静的休息环境;一边是“姚郭两家父母”互相掰扯的纠缠氛围。
这种情况下,要是不彻底切断勾连,自然是没完没了,即便姚策去世,争吵依然不见得能停下来。所以对于姚策“拉黑养母”的做法,大概率应该也是有苦衷的,即便在世俗的尺度里,这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但是人世间的纷杂,又有多少不是在情非得已中走向剧终呢?
要承认,在“养育关系”中确实有一种“相爱相杀”的微妙关系,也就是都希望对方成为自己认为好的样子。这导致在“边界感”被强势模糊后,只能陷入争吵不休的困境。所以回到亲子关系的构建上,要明白“改变一个人确实很难的事实”,即便对方是你的父母或子女。
在这个问题上,姚策和养母许敏应该也是无法幸免,以至于谁也无法说服谁,只能是以一方拉黑另一方终结。事实上,在“错换人生案”这场纷争中,最受伤的应该还是姚策和她的养父母,因为在关系打乱背后,实实在在的关系也永远错失。
28年这场大梦要是不醒,可能姚策和他的养父母的终局,也只是寻常的“白发人送黑发人”。只可惜,当悲剧中在横插悲剧时,再乐观的人生也会被插出“千疮百孔”。所以,与其说“养母未见到姚策最后一面”是遗憾,不如说它本身就是在控诉命运的操弄。
另外“养母未见到姚策最后一面”,这可能也是最好的安排。之所以这样说,就在于可预料的残酷结局上,真的没必要去亲眼目睹。因为比起生母的痛心,28年所积累的养育之情,可能会让养母更无法接受姚策的离去。
一般来讲,“白发人送黑发人”,多半父母是不参加送别的。因为对于“致命的悲伤”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直面和解脱的,索性物理性的回避也算是对生者最理性的保护。这方面的考量,虽然姚策的妻子并没有披露,但是不见得不存在。
至于姚策的生父母来讲,之所以会一直守护在他身边,就在于为“错失的28年陪伴”进行某种弥合性的补偿。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对姚策来讲,还是对他的生父母来讲,都应该算是别样的人生经历。起码,它会让人本身重思“生与死”,形成“超越自我”的勇气。
与此同时,人的生命“始”于母亲的子宫,这是没有差别的真相,但是人的生命“止”于何处却很不相同。有的止于抓住最后一个铜板,有的止于父母最后的嘱托,有的止于无尽的焦灼和遗憾。而对于姚策来讲,虽然家属谈到他的离世时“很安宁”,但是对于他而言,可能生理性的痛楚和精神性的折磨,始终都缠绕着他的身心。
一切都可被剥夺,一切都可被粉碎,一切都可被疏远,但心灵的归属可以自己掌握,谁也无法改变它。世事沧桑,但它可以依然属于自己,依然紧紧地贴在胸间,依然怦怦地跳动,灵魂只要还醒着,就会对过往充满敬畏。以至于疏远的大山大河还是会向自己靠近。
所以,对于姚策养母所谈到的“他们会等儿子姚策的骨灰回到江西,再送他最后一程”,应该也是发自内心的“真诚话语”。因为从始至终,“争吵”跟“爱”就没有真正剥离,只不过有些悲苦太过汹涌,只能以最汹涌的形式“悲愤”,被全量“献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