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充满波折的电影,这也是一部频繁陷入技术困局的电影。
去年2月,入围第69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一秒钟》,因“技术问题”退出主竞赛单元。
本月,作为第33届金鸡影展上的开幕大片,《一秒钟》再度因“技术问题”取消。
“技术”好像成为了《一秒钟》无法解决的问题。然而略带讽刺的是,这部电影正好是讲述在那个特殊年代里,人们如何克服真正的技术问题,把电影最终放映出来的故事。
昨天,在经历了两年来的撤映、删减、修改之后,“国师”张艺谋的新片《一秒钟》终于在全国公映。已经看完影片的小戏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一秒钟》算是疫情过后最真诚、最纯粹的一部电影。
1
三个主要人物,三种底层生活
电影《一秒钟》讲述了没赶上电影场次的张九声与刘闺女因一场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的故事。整部影片回归了张艺谋经典的朴素简单叙事,在有所删减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故事的相对完整性。
三个主要人物张九声(张译 饰)、刘闺女(刘浩存 饰)和范电影(范伟 饰),正好代表着三种底层人生。
——这是一级剧透的分界线——
人物一——张九声。男主角张九声灰头土脸,瘦骨嶙峋。而他的身份也很特殊,是一个剃着光头眼神狠辣的劳改犯,而且是刚刚偷跑出来的劳改犯。
从劳改农场偷偷逃走,追着胶片横穿沙漠,只为了看一场电影,值得吗?
原来当时放映电影前都会先放映《新闻简报》,而在当月的《新闻简报》里,有张九声日思夜想的女儿的镜头。女儿作为学生代表积极劳动的事上了榜样新闻。然而在简报里,女儿只出现了“一秒钟”,稍纵即逝。
但作为父亲,张九声想在脑海里留住这一秒钟,这是他的执念,也是该片名称的由来。
人物二——刘闺女。刘闺女是个村上未成年的小姑娘,从小失去父母的她与弟弟相依为命。从小的独立生活也帮助刘闺女练就超敏捷的反应能力。
比如,当张九声在火车司机面前谎称是刘闺女父亲时,刘闺女反倒将计就计,顺着张九声的谎言讲起了自己的真实经历。
当她第二次在自己家村上遭遇张九声时,为了及时脱身守住胶片,她更是当众高喊张九声是“坏分子”。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一声“坏分子”是足以让一个正常人变成劳改犯的定义。
但是如此机灵的刘闺女却被电影胶片给难住了。弟弟不小心烧掉了借来的胶片灯罩,企图偷胶片弥补的刘闺女因为多次没能及时补还,遭到了当地几个小孩的毒打。
失去父母的刘闺女,把最大的心力都用在弟弟身上,她忍受各种苦难,就为了让弟弟好好念书。因为,在那个年代,读诗是唯一摆脱困境的出路。
人物三——范电影。作为村里资历最深的电影放映员,范电影在村里的地位是相当高。影片中对这一人物设定也通过很多细节来体现,比如范电影去面馆吃饭时,其他人会主动退至别桌,甚至老板会给范电影的面里多加一份油辣子。
在村上,只要跟电影有关的事,范电影说一声,全村的人都能赶过来帮忙,派头十足。
这点派头,也源于那个年代电影赋予他的丁点权利,作为放映员,范电影能给关系户在观众席前排留座,也能给保卫科干事们加映VIP专场~
不过,范电影权利的底线,是电影胶片,从未出过放映事故是他一辈子最值得谈说的事情。因此,当《新闻简报》的胶片被他的傻儿子弄坏时,他不敢担责,当场甩锅给了送片子的其他人。
直到范电遇上了张九声,在张九声第二次被抓之后,范电影主动从胶片里剪下两格送给张九声,那两格正是他女儿生前最后的影像。有趣的是,这次自发迈入雷区不是来自上级的指示,也不是来自张九声的威胁,而来自范电影人性最柔软的东西。
影片中还有对范电影的极度讽刺的隐喻,范电影的儿子小时候把胶片清洗液当水喝,烧坏了脑子。而在拯救胶片的过程中,范电影对其他人说,清洗液是用来清洗电影胶片上那些“肮脏”的尘土。
2
电影缺失部分,使得故事逻辑不自洽
乍一看,整部影片三个人物的三个故事相当简单,你也很难在短暂的观影过程中找到三者之间的联系,甚至还会感觉故事的逻辑设定不自洽。
比如一定有人会很迷惑,张九声费劲心力逃跑出来看女儿,直接回家不就行了?为何只执着于那“一秒钟”的胶片?
而这种逻辑上的不支撑,其实是由于电影因“技术问题”进行的删减。《一秒钟》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敏感的时间阶段,并且讲的是在这个敏感阶段底层人民的悲剧故事。
如果不进行适当删减,可能张艺谋这次遇到的“技术问题”永远也攻克不了。
多处细微删减,尤其是删掉了张九声女儿争先进而死去的重要情节,让整部电影的逻辑多少有些难以自洽。如果不做任何功课直接去影院看《一秒钟》,可能很多人会像小戏一样发出疑问,电影里的张九声究竟为何非要通过那一秒钟的胶片来看女儿?
很显然,张九声的女儿已经死了,但是在上映成片中并没有直接说明,而是用了两个关键细节细节来暗示。
第一个细节是范电影和张九声在放映室准备放《新闻简报》的时候。当张九声的女儿同一群大人一起扛着很重的麻袋的场景出现在影像里时,一边范电影在感叹女儿卖力争先进的精神,一边张九声却在无尽懊悔地说到“都是我的错,跟大人争什么啊”。
第二个细节是当刘闺女和张九声在电影院发生争执时,刘闺女大闹了一句“面袋子怎么没把她压死啊!”
这是正片中最直接的一出暗示,看似是刘闺女在开玩笑,但从张九声过激反应中我们可以体会出,这句话似乎戳中了他内心的伤心处,看似的一句玩笑话可能反倒说出了真实。
如果知晓张九声女儿死去的事实,再结合这两个细节,我们对电影的主线故事会有更完整的了解。
——这是二级剧透的分界线——
张九声曾经跟人打架,但恶人先告状,张九声被定成了“坏分子”拉去坐牢,这一关就是六年。在那个年代,一个家庭出一个坏分子,全家人的头都抬不起来,随后妻子离婚改嫁。女儿也因为父亲的身份,被迫努力争先进、挣表现,和大人们一起扛麻袋。
但是,过度的劳动使得年轻的女儿发生了意外。张九声在得知这一消息之后,才做出逃跑劳改营、争抢电影胶片等一系列冒险行为,只为了再从代表“光荣”的《新闻简报》里,看见女儿“一秒钟”的画面。
明白了这些已经被删减掉的内容,观众才有可能真正体会到那“一秒钟”的胶片究竟代表着什么,才能真正体会到张九声对于那“一秒钟”胶片的执着是为了什么。
3
戏里戏外,电影都是悲剧
有人说,这是一封写给电影的情书。甚至在电影的推广曲方面,片方还拉来了最近大火的单依纯来演唱一首动人的《给电影人的情书》。
但其实,看完《一秒钟》之后,除了中途大家齐心拯救胶片的片段以外,小戏觉得整部电影更像是写给那个时代的一首悲曲。
电影里的人物是悲剧的。
男主角张九声是悲剧的,他因为社会的矫枉过正的风气就失去了一切,变成了劳改犯,成了所有人唾弃的“坏分子”。
电影放映员范电影是悲剧的,他唯一的儿子因为清洗胶片污垢的清洁水,人傻掉了,但是他仍要苦苦阿谀奉承,只为守住电影放映员这个位置。
女主角刘闺女是悲剧的,从小失去父母,花样的年纪却只能蓬头垢面,在村里受尽欺凌。
电影里的电影是悲剧的。
除了电影里的人物都是悲剧的意外,《一秒钟》的主题“胶片电影”也是悲剧的。
张九声拼命守护的一盒胶片,不是因为他喜欢电影,而是想看《新闻简报》里女儿的“一秒钟”。
电影放映员范电影也不是真心喜欢电影,他只是享受着这份职业给他带来的一份小小荣光,尽管因此他永远失去了聪明伶俐的儿子。
刘闺女对电影更没有什么感情,甚至连正式放映电影的时候她也没有选择留下来观看。对于胶片的执着,只是因为想趁乱偷走一卷胶片做成胶片灯罩,避免自己和弟弟继续被欺负。
看似所有人都在期盼着的电影,其实所有人的内心都不是真正喜欢电影,真正在乎电影。
电影外的电影同样是悲剧的。
巧合的是,电影《一秒钟》在近两年、600多天的经历更印证了这一点,戏里的电影不被大家真心喜欢,戏外的电影也因为各种“技术问题”被一番折腾。
4
演员全员在线,新人谋女郎印象深刻
有人说看完《一秒钟》之后会给电影打五星。其中两星给电影本身,剩下的三颗星,一星给张译、一星给范伟、一星给刘浩存。确实,影片中的三位主角完美撑起了这个关于“一秒钟”的故事。
一直以来张译饰演的角色大多是英姿勃发的硬汉。从《士兵突击》中的史班长,到《我的团长我的团》里的孟烦了,再到《红海行动》的蛟龙突击队队长。从黄金配角,到绝对主角,张译都拿捏得很好。
然而,在《一秒钟》里,张译却看起来衣衫褴褛,身形消瘦。但恰恰是这种颠覆性的变化,才得以活灵活现地展示了一位千里奔波的“逃犯”形象。
为了塑造好张九声这个外表瘦弱,却内心坚如磐石的角色,张译减重20斤,将自己变成了那个孱弱疲惫,却一定要看女儿一眼的父亲。
为了更贴近“逃犯”形象,张译在休息时,依然在42度的沙漠中暴晒,甚至不惜将皮肤晒至黝黑,以求更加真实地展现出因穿越沙漠导致的极度缺水的状态。
整个故事最让小戏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就是范电影。有技术,有官架子,有虚伪,有内心不为人知的痛苦,更有那个年代特有的好分子革命精神,有柔情,有血有肉。
这一切的人物特质都离不开范伟在电影里,对人物的精细刻画。
《一秒钟》里让人惊喜的无疑是张艺谋时隔多年再次启用新人,也是首位00后“谋女郎”刘浩存。
在《一秒钟》定档前,刘浩存没有参加任何宣传活动刷脸。甚至《一秒钟》开机、杀青照片都没有她;拍摄期间也没有任何新闻,直到入围电影节才有她的名字。
但是,刘浩存在电影里展现出了惊人的毅力与天赋。
眼神或饱含热泪或写满天真,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在黄沙中摸爬滚打。
在漫天黄沙中,在夕阳映照下,苍茫的天地更衬托出流浪儿的渺小与孤独。
其实,面对这样一部经历过两年“折腾”,遇到过多次“技术问题”的电影,已经很难单纯用好与不好来进行评价,毕竟我们现在看到的《一秒钟》可能并不是它原本的模样。
但是至少,我们在影片中能看到好演员精湛的表演,能看到年轻演员的灵性与朝气,这就说明电影有希望,电影的未来有希望。
就像影片最后一幕,张九声和刘闺女站在大漠之上释怀地笑一样,一切关于时代的好与不好,关于电影的好与不好,都随着那两寸未找到的胶片飘向远方。剩下的种种不可言说,就留给时间来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