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谋子等了快三年终于上映的《一秒钟》,没能取得票房开门红。
猫眼票房专业版显示,在首日排片占比31.4%的情况下,截至当日11时,影片产出票房仅2133万,未能超越已上映一周、拍片20.3%的《除暴》。目前猫眼对影片的票房预测是:2.34亿。
而张艺谋上一部文艺片《归来》的票房则是2.95亿,那还是2014年。
但两部影片的口碑却相当,相比《归来》的豆瓣7.9分,《一秒钟》开分8.1,之后小降到了8.0。
除了口碑上佳,因为张艺谋的一句“我觉得她(刘浩存)应该是周冬雨的接班人。”这位气质不俗的新一代谋女郎在影片开画当日也喜提热搜。
这封张艺谋写给电影的情书,一部在公映前已经吸尽眼球并且开画口碑不俗的电影,为什么却票房平平?
熟悉的张艺谋电影又回来了,但未必能打动今日的观众
无论从故事、影像还是主题上,《一秒钟》都像是张艺谋在创作上的一次返璞归真。而重回自己熟悉题材的张艺谋,拍起来实在太轻松太驾轻就熟了,整部电影就如同行云流水,仿佛看到了九十年代的张艺谋。
相对于张艺谋上一阶段的大片,包括《影》,《一秒钟》显然有个小得多的切口,整个故事,只有三个主要人物,围绕的,也是一秒钟的胶片。
张译演的张九声从农场逃跑,跟着放映员到下一个生产队放映地,就为了看看银幕上女儿出现的那一秒钟。
刘浩存演的刘闺女想要偷胶片做灯罩。
而范伟演的范电影则想要拯救一卷胶片。
在这么一个小切口的故事里,张艺谋毫不吝惜地注入了自己对电影所有的深情甚至是执念,也再度发挥了自己的视觉天才。
那一长段范电影发动观影群众抢救胶片的段落,绝对是是全片的华彩篇章。
只是比起过去张艺谋电影那些浓墨重彩的视觉奇观。如《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大宅院、《英雄》中的万箭齐发、《影》里的伞阵,这场对胶片的洗涤和擦拭场景既充满奇观色彩,又朴素动人,更多是被注入了张艺谋对电影的深情。
表演上,范伟的部分很搞笑,又暗藏悲凉。为戏瘦身20斤的张译依然保持高水准。前段表现相对平平的新“谋女郎”刘浩存那场结尾黄沙上的告别戏,则以一场含笑的眼泪证明了张艺谋没有看错人。
而对于张艺谋的这次水准回归,许多观众还是为它打出了高分,目前豆瓣评分达到了 8.0分。
可惜的是,这样的高口碑并没有帮助《一秒钟》获得高票房,首日2000多万,对于一部集合了张译、范伟这样的口碑演员的张艺谋电影,无论如何还是偏低了。
更遗憾的是,这个票房还是在影院给出了31%以上的高排片之下获得的,而这个排片能给到一部文艺片,显然也是因为张艺谋、张译带来的强观影期待,事实上无论导演还是演员也没有令观众失望,但各方的期待和努力并没有换来一个高票房。
而且随着上座率的走低,影片进入周末后的票房成绩实际上更堪忧了。因为《除暴》后劲十足,《疯狂原始人2》也拿到了猫眼9.1分,普通观众评价甚至好于猫眼8.8分的《一秒钟》。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首先是从类型角度来看,《一秒钟》是典型的剧情片(Drama),缺乏其他吸引人的类型片特质。国内能卖好的剧情片往往是具有强烈的传奇性、故事性、或者争议性的。对华语电影观众来说,一个几十年前拯救胶片的故事,即使有张艺谋执导张译主演,还是不够传奇也不具有传播性。
其次是共鸣。
在电影里那个时候,放电影是件大事。看片之前先要占位置,然后家家户户拖儿带女,天不黑就往放电影的地方走。而当下很多年轻人别说胶片电影,就连露天电影都没看过,短视频、流媒体和移动设备的崛起已经大大改变了这届观众的观影习惯。当电影院都开始面临危机,这样的故事就很难令普通观众产生足够的观影冲动了。
当然还有一个因素是删减。
映后有观众问导演,为什么张译不直接去找女儿,而是从胶片里找?
张译笑着看着导演,导演看着张译,而一个影片没有讲明的关键细节是:男主的女儿其实死了,但创作者没法告诉观众,观众只能自己从细节里找。
可是这个设定弱化后,整部电影的情感力量显然削弱了,许多观众更是难以代入张译在片中对女儿的那种极端思念之情,影片的通俗感染力也就大打折扣了。
最后一个问题是:张艺谋拍得太好了,影片其实是透过一个胶片的故事,传递了对一个时代的慨叹,这种陈杂构成一种情绪,也构成了一种压力。
而时下的观众们,看电影是为了减压的。
声量不等于票房,正如票房平平也不等于不是好电影
《一秒钟》票房平平还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声量不等于票房。通过有效的宣传、营销制造信息声量,是有可能提升影片票房,但那更多是针对商业片。
比如华语文艺片中票房不俗的《白日焰火》、《南方车站的聚会》,除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参展戛纳电影节的刺激以外,更重要的是影片带有的犯罪、惊悚等类型电影特质。
片中的“神秘美女”、大尺度犯罪、侦缉、破奇案等元素都很能吸引人。
张艺谋自己的《归来》,能在当年拿下近三亿票房成绩,一个关键元素也是巩俐和陈道明的强大票房号召力和极其出色的表演。
对现阶段普通中国电影观众来说,电影最吸引人的是一些实打实的元素,知名大导演只是其中之一,《一秒钟》主打的无疑是品质和情怀,可观众更愿意为“好看”的文艺片买单,不是说《一秒钟》难看,但影片在转化掏钱的观众上,还不够力。
而且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影片要凭借口碑逆袭的难度还是有点大。
过往逆袭的文艺片,能成功逆袭除了口碑以外,还因为影片引发了广泛的共情,而《一秒钟》的表达,还是太张艺谋了。
虽然它的叙事非常娴熟,普通人都看得懂,但除了张艺谋本人对于露天电影和胶片的情结之外,现在确实不会有导演再拍这样的电影了。
说到底,还是多少有些曲高和寡。
那么张艺谋这次的尝试输了吗?我的答案是:当然没有。
因为电影不仅仅是娱乐,也应该带给人思考。
哪怕我们生活在泛娱乐化的时代,这部电影的票房命运也是这个时代遗憾的一部分,但能够让观众看到一位已经70岁、还具有如此创作态度、创作能量和创作生命的导演,去拍摄这样一部对历史、对个体生命、对光影记忆充满温情的电影,这件事能发生,就很美好了,又怎么会没价值呢?
电影既完成了对“胶片时代”一去不返的致敬,也实现了对“看电影”这件事细致入微的再现,在历经一系列曲折后,还能让观众看到,这样的创作,怎么会没有价值呢?
对于今天看电影只需要轻轻一摁,习惯了二倍速、边聊天边看电影的新一代观众来说,那个看电影像过年的时代当然太遥远了,但如果现在的年轻人能通过这部电影,去理解哪怕一点点那拖家带口成群结队看电影的历史的意趣,老谋子这部电影,就没有白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