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中演出的舞台剧《出山》海报
在经历了将近一年的筹备和几度变化之后,国内第一档完全以“戏剧人”为主角的原创综艺《戏剧新生活》在爱奇艺开播。这档有着黄磊 严敏这样强势综艺阵容的节目,并没有在早期引起广泛的关注,黄磊自己在节目正片中也袒露了这一部节目招商之不易。
两期节目播出后,《戏剧新生活》的豆瓣评分停留在了9.2,堪称2021年的“爆款”,也在诸多综艺热门榜单上排名前列,不得不说是一个令人意外而欣喜的结果。诸多观众也留言表示这是综艺界的“一股清流”,不依靠当红流量和争议话题来引起观众;也有观众表示通过这档节目第一次认识了“戏剧是什么”,希望去现场体验戏剧演出。
《戏剧新生活》的开播,不仅仅让“戏剧”这个小众且略显封闭的文化圈子内部为之一振,更让“戏剧”这个名词更大程度地在全国范围内传播,隐约有“出圈”的势头。
近几年来,小众文化凭借热门综艺而“出圈”已经成为了一个显而易见的趋势。就像《奇葩说》之于辩论,《中国新说唱》之于说唱,《吐槽大会》之于脱口秀,《声入人心》之于音乐剧等等,越来越多线下文化小圈子凭借着综艺跻身大众文化,也造出了一批批新的“明星”。
无疑,这是一种良性的传播方法和商业模式,然而“戏剧”之所以今天才隐约有走上这条道路的迹象,和它本身作为艺术形式的特性具有极大的关系。
本质上,“戏剧”是一个相当大的定义范畴,话剧、音乐剧、甚至各类戏曲都是它的子集。然而在中国的行业语境中,“戏剧”两个字往往更靠近“话剧”的定义。而说到“话剧”,最绕不开的两个命题就是它的“现场性”与它的“文学性”。
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戏剧从史前文明的“游戏与仪式”,到现当代的“后戏剧剧场”,始终没有背离的一件事情是:这项艺术需要表演者和观众身处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即刻地发生与进行。这虽然是它最大的魅力所在,但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公众传播上的困难。一场优秀的戏剧演出,观众上限不过千余人,而在移动终端无处不在,传播量动辄以亿为单位计算的今日,戏剧的这个特性可以说让它在大众传播中有着很大的劣势。
而戏剧的“文学性”,则又进一步增加了通过大众媒体传播的难度。通常,一部完整的戏剧作品需要一个相当的时间体量来展现其“起承转合”,而在碎片化传播的年代,这样的形式似乎显得更“不合时宜”。上文提到的说唱或是脱口秀等等形式,都能够以短小而完整的作品片段,或者信息密度极高的“金句”来实现快速传播;又好比话剧的近亲音乐剧在《声入人心》中的传播,也是靠一首首音乐剧单曲来实现,本质上更为靠近音乐节目。
这两个因素合在一起,便造成了今日戏剧在国内作为小众文化的现状:北京 上海两个城市分走了全国90%以上的创作团队和50%以上的市场空间;全国范围内每年整体市场规模在二十亿上下;戏剧的“下沉”最多只能到几个强二线省会城市,对于全国绝大地区的居民而言,“戏剧”是一个完全存在于生活之外的概念。
当然,如果从广泛意义上来说,“戏剧元素”已经通过各类变种,衍生出了很多节目。比如几年前兴起至今的《演员的诞生》等表演类综艺,其所进行的舞台竞演段落严格意义上来说就是“戏剧”,只不过节目并不志在传播戏剧文化;而当戏剧降低了文学性转向小品,也不乏《今夜百乐门》《欢乐喜剧人》这样的纯粹偏向娱乐效果的节目。
所以,《戏剧新生活》所开创的节目形式,才能真正意义上地称作“第一档戏剧综艺”。它不但用专业的拍摄技术尽可能地展现出戏剧舞台的“现场感”,更将戏剧作品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在节目中得以完整保留呈现。而最重要的一点是,节目通过比重过半的“真人秀”部分,向观众们展现了对于大众来说非常陌生的“戏剧人生活”。在第一期节目中,几位优秀戏剧人在48小时内排出来的《养鸡场的故事》,加上真挚清新的生活与排练真人秀展现,最终打动了大量观众,获取了口碑和收视的双丰收。
究其根本,节目的发起人黄磊居功至伟。他曾不止一次地在各个场合表达自己的“戏剧人”身份以及对戏剧的真挚感情,他发起的乌镇戏剧节至今已经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闻名的重要戏剧节品牌,十多年来他和何炅搭档演出的《暗恋桃花源》已经达到六七百场的演出场次,是戏剧市场上的一棵“长青树”。
专业 情怀 社会影响力,这是黄磊和整个节目团队能够打造这档节目的重要理由。在《戏剧新生活》首播当日,“半个娱乐圈”都在转发黄磊宣布节目首播的消息;黄磊在节目中也提到最后的招商是他询问了自己目前的一个代言品牌才得以敲定,不得不令人有殚精竭虑之感。
节目中的真实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吴彼和刘晓邑提到的戏剧演员收入,完全符合行业现状,节目组也不加修饰地将其完整呈现;节目中的利用纸板等各种简单材料制作道具,为新戏售票四处奔走,也是每一个戏剧人都曾面对过的现实。
在节目开播之前笔者其实已经得知节目是“真人秀” “现场演出”的形式,但当时心中不免打鼓,担心这样的方式会偏离传播戏剧内容的本质。然而第一期节目过后,却发现节目组的匠心独具,那就是——戏剧产生的过程也是戏。
现在想来,如果真的只是将大篇幅放在最后的舞台呈现之上,一是难免冗长缓慢而不适合现代的传播节奏;二是可能无非又是变成新的一档“演技PK”节目,不仅雷同,更没有知名演员来吸引大众观看的目光。
而整个《戏剧新生活》的构思在两期节目播出后也逐渐清晰:节目组构建了一个“游戏规则”,让这些资历不同的戏剧人重归自己还处于“戏剧新人”时的状态,通过戏剧演出来进行“生产与生活”,讨论戏剧人如何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生活与发展,颇具实验意味。
这不仅仅是一个展现“戏剧舞台”的节目,更如黄磊所述,是一档展现“戏剧人生态”的综艺。戏里和戏外的故事综合在一起,向观众们展现了戏剧行业的一些真实面貌。
把戏剧的过程和结果一并展现,把优秀的戏剧人介绍给观众,是节目最大的成就。戏剧还有一大优点就是参与门槛其实不高,学生时代的校园剧社向来都是社团活动中的热门,其原因便是参与戏剧和表演的过程也极富收获和趣味。
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中,“戏剧”都已经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英国伦敦的剧院总票房甚至可以超过电影院。而在中国,这个百年前的“舶来品”自然还是一个尚未破圈的小众门类。黄磊与赖声川在节目中提到的《暗恋桃花源》,看似是每一个文艺青年熟知的名词,但仔细算来,十多年累计的观众数量也不过数十万。
除了之前说到的戏剧本身特性造成的传播受阻,还有很多客观因素造成戏剧在国内无法“大众化”。在中国的义务教育阶段,“戏剧”很大程度上是缺失的,直到近年才有一些学校开始进行试点,等待这一代年轻人成长还需要时间;同时,买票进剧场高昂的时间、金钱和信息成本也给戏剧设立了非常高的门槛,让许多人根本踏不出走入剧场的第一步。
《戏剧新生活》目前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也是笔者作为戏剧从业者给予其极高评价的原因。节目组在兼顾戏剧艺术本质的同时,将戏剧真正地带入了顶级流量的大众传播环境中,让这个话题不再局限在“小圈子的游戏”之中;同时,节目组在内容制作上也足够考虑到大众观众,尽可能地向大众解释必要的知识与专业名词;更重要的是,这档节目等于向所有观众打开了一道“零门槛”认识与接触戏剧的大门,让更多的人迈出“第一步”,才会有源源不绝的未来。
自然,在盛誉过后,只播出了两期的《戏剧新生活》不是没有未来的隐患。节目始终需要考虑“专业性”与“通俗性”的平衡,向前者倾斜会阻断大众的兴趣,而向后者倾斜则又会使得节目主旨变味,这是一个需要警惕的问题;第二个隐患是,节目中的戏剧人是否能够始终保持艺术上的创造力,从第一期节目的观众评论中可以看到,绝大部分的观众都还是被戏剧人创作的作品所打动以及留下高评价,如果创作内容水准滑坡,很有可能口碑也随之下滑;
但,无论如何,《戏剧新生活》迄今为止的表现,已经足够称得上成功。虽然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客观上来说,它已经向更多人打开了戏剧的大门。作为原创的拓荒者,整个节目组展现出的能力和情怀都值得赞叹,我也有理由相信这个节目将会是可以记录在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魏嘉毅 作者为戏剧评论人、戏剧制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