饰演过三生三世老夫老妻的张嘉译和闫妮,这次又双叒叕在《装台》里扮演起了两口子。
有意思的是,明明总在电视里看见他们演夫妻,但他们设定一换、就能让人轻易相信新背景新故事。
温暖的市井人间烟火,辛苦但又有收获的装台工作,都特别有滋味。
《装台》从原小说到演员阵容都非常过硬,看剧作品相应该是各路奖项大热。
看收视也应该很能打,大概是长辈们爱看的剧,但这和靠撒狗血吸引追剧目光的类型又不一样。
剧作节奏轻松但不失真、内容细腻又不老套,虽然某些角色的观念我未必全盘认同,但不影响我开开心心追剧。
舒心酱对《装台》的整体感觉,是“有滋味”。
一,群像高光:有滋味的烟火气。
张嘉译饰演的刁大顺,带着一帮兄弟给秦腔团装台(布置舞台等工作),没活干的时候就打零工,蹲着三轮车拉家具、扛管子,很辛苦。
但这并不是基调阴暗的苦难叙述,相反,他们努力干活、凭劳动换来收获,让人觉得非常踏实。
闫妮饰演的蔡素芬,和刁大顺互换司机乘客位置,骑着他的小三轮在阳光下一路带飞般往前冲,幸福的味道叫人安心。
归根结底,《装台》太会拍生活。
刁大顺和兄弟大雀儿一起干活,八百块的收入两个人互相推让,推辞是对半分还是你二我一(对方干活多些),此后又在路边摊吃一碗“美滴很”的面,借了的钱还回去还没捂热又借了过来。
乍看没有什么激烈的戏剧冲突、没有什么核心的看点,但就是很好看,落地、鲜活、踏实。
太多剧作拼命跑偏、疯狂折腾戏剧冲突,怎么奇葩怎么来、怎么作死怎么安排,逻辑不顺畅的巧合、动机不成立的角色,漫天狗血乱飞,除了虚假的别扭的热闹什么也没有。
而《装台》基本抛弃了这套(说基本是因为菊的角色也有夸张之嫌,下文细说),踏踏实实聚焦细腻生动的角色,群像特别鲜活。
一个细节见高低。
《装台》中有钱的刁家大哥回乡,第一次见到新弟媳,刁大顺三婚没有通知大哥、大哥此前并不知情,仓促之下,他怎么准备给新人的见面礼呢?
直接从自己女伴手上,捋下了钻戒,送给弟媳当见面礼。
现捋钻戒这个细节,瞬间让人特别“活”。
此后家人争执吵架,他乱七八糟说“你要看看孔子、孙子、老子、庄子”,半通不通有钱之后装有文化的样子,也特别真实。
被秦腔团的人误会、错认成领导,大摇大摆上台讲话。
大手一挥“每人一箱饮料”,场面一度非常爆笑。
三皮找疤叔帮忙租房子,上一个镜头是他在小卖部八婶那买了瓶酒。
下一个镜头是疤叔带着他回小卖部,歪着头假装有架势:换条烟。
“换条烟”这个细节也好有意思。
一个不得志不流行不红的秦腔团,一群装台的兄弟们,凑在一起似乎是大写的“不合时宜”;但偏偏是这样的设定,共同构成了剧作中更为古老、亲切的小共同体式生态。
不用生硬搞事情、编冲突,捕捉描摹细腻鲜活的细节,剧作就会非常好看。
刁大顺这一帮兄弟们,秦腔剧团的团长、铁主任,城中村的疤叔、八婶,包括小诊所的医生,每个角色都特别鲜活。
所谓鲜活,首先是角色个性鲜明,每个人都很有辨识度,很有典型性。
连早饭都舍不得花钱吃,还要占小吃店的“便宜”,把人家的开水倒进自己的水杯;多要一大勺辣酱、掰开馒头拌着吃,这些细节都能让人记住,勤奋节俭,很鲜活。
其次,场景鲜活。
角色都说着特定场合应该说的话,让人觉得特别真实。
不是硬演,而是自然而然说出来。
墩墩受打击之后在小卖部挥霍,小超市里的八婶先问了句“都要啊”、又问了句“不过啦”。
这些看似毫不重要的台词,都很自然、落地。
前一句是暗示“还买啊”、后一句是潜在的关心“孩子你咋啦”,市井生活里的人情温度,特别有意思。
倘若再过度一分,显得过于热络、过分关心,就会失真;倘若再公事公办一分,显得过于漠不关心,又会失去这份熟人社区的温度。
剧作中处处有类似细节,营造出的生活质感,非常吸引人。
剧中的诸多角色,都让人觉得是生活中常见的人,每一位都抓住了某种类型的典型特征。
拿捏角色的“度”,都很真实、微妙。
二,问题模式的代入感。
剧中角色都有大大小小多多少少的问题,过日子问题叠着问题的模式,让观众很容易被代入其中。
刁大顺工作关系处理得顺风顺水,但对女儿的教育显然非常有问题,结婚这样的大事都没和孩子说一声。
闫妮饰演的女主,更是一度向对方隐瞒自己的过去,不够真诚。
装台队里的兄弟们,也同样有这样那样的难题。
比如装台的墩墩,他攒下聘礼钱回老家说亲事;这份风俗习惯,让人觉得很无奈,不论是城里年轻人结婚攒首付买房子,还是准备彩礼钱才资格说亲,都是物质条件在婚姻关系面前的残酷。
装台队的兄弟,吓唬他开玩笑,问“坏”为什么写成“土”和“不”:没能结婚生孩子(剧里用的词是传宗接代),死后祖坟都不埋。
不结婚生子有什么错?凭什么被嫌弃?他的话很多观众都不会认同。
但是,这不意味着角色不该说这样的话,结实这个人物的经历、身份,他有这样的观念才更真实。
如果说作品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就不会仅仅折射美、不会刻意过滤偏见和刻板印象。
至于菊这个角色,诸多内容则鲜明展示了两代人代际矛盾里常见的种种问题,比如对宠物的态度、消费观念等等;但某些表达又让人觉得有些夸张和过度。
不知是否为了营造冲突,将她的这把火烧得过于凶猛。
面向年轻观众的剧作,总会有“父母皆祸害”型的长辈,轻则蛮横不讲理、重则拼命吸血;面向年长观众的作品,则会有“儿女皆冤孽”型的晚辈,比如刁菊花。
不读书也不工作,自己没能力也没财产,但嫌弃起别人没本事没钱的时候,特别硬气、特别理直气壮。
喜欢钱没问题,喜欢体面的生活也没问题,但已经成年的子女以啃老吸血为生,啃完了还嫌老父亲没几斤骨头、肉太塞牙,这就非常恶劣了。
老父亲干一天苦力未必能挣几个钱,她赌气就去住几百一天的星级酒店,为狗狗美容一次花一千,一言不合就烧了父亲的结婚证。
死死咬定当年是父亲家暴母亲,父亲拿着她留下的“证据”去公安做了鉴定“是你妈打我”,她依旧不依不饶不可理喻。
对家里突然入住的新女主有抵触情绪是正常心理,被骄纵长大的孩子任性也是正常现象,但这部人人都挺正常都像是能听得进去人话、角色长处短板尺度都很正常的剧作里,她显得有些“过度”。
或者,剧作干脆将她塑造成一个“恶人”也可以,但明里暗里又总有几分隐隐约约想辩护“孩子只是受过伤害不懂事”的意思。
可是,以任性孩子的正常视角来看,这样的角色塑造又有过度甚至变形的嫌疑。
和富二代莫名其妙领结婚证,领完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后续,也显得很奇怪。
像是隔壁鸡飞狗跳狗血剧作里乱入的,有些夸张。
剧中不止一次用画外音解释她幼年被母亲抛弃导致有心理阴影,但她干的这些事很难用“心理阴影”来解释吧。
没有要求剧作里每个角色都只有优点,《装台》里这群人的小缺点、小短板同样很可爱;但刁菊花的毛病过于恶劣,心理动机又显得很牵强,总让人觉得一部优质剧作里混进了狗血式加码内容,如同一幅精雕细琢慢慢打磨的画卷、出现了一个色彩过于浓烈的速食塑料花。
当然,这不影响剧作整体的精彩。
剧作人物的语言也很有意思,普通话中夹杂着方言特色词语,让角色和氛围都更加鲜活落地。
这部剧就像剧中反复出现的食物一样,鲜的香的热腾腾的香喷喷的美滋滋的,喝一口、满满的烟火人间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