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导演第一部谍战片《悬崖之上》,相当工整,节奏抓人、群像立体,有类型片的精彩,也有情绪价值上的动人。
一,已知内容和未知悬念感。
很多时候故事里吸引人的悬念,不是终极的身份大问号“谁是叛徒谁是好人”,而是每个小桥段的起承转合本身,引发危机解决困难的具体方式和内容质感。
有些作品内容本身无波无澜或者浮夸掉线,但剧作通过“我还没揭晓最终答案哦”来强行制造悬念,让人很疲惫;《悬崖之上》走的是另外一条路线:悬念不在角色的身份上,而在于动态的状态中。
影片一开场就明白告诉你谁是卧底谁是叛徒,亮出终极底牌,在阵营切分已知的情况下、通过故事本身的张力来吸引观众。
比如如何在众目睽睽之下拿走密码母本,如何在严密检查下脱身下车等等,看点不在“让我猜猜谁是坏人”,而是“如何过关斩将”的曲折和可看性。
动作戏干净利落、果决好看,一方是杀伐决断、英气逼人,另一方是生猛阴冷、手段残酷,刀刀到肉、于无声处起波澜,脆,猛,狠。
无论是雪原搏杀,还是暗巷追逐、长街枪战,动作戏都很精彩,节奏很有劲。
漫天鹅毛大雪的幽冷洁白氛围,更为故事平添几分美感和意蕴。
故事里正派阵营、反派阵营,外加叛徒谢子荣(雷佳音饰),人物众多、平均下来每个角色的出场时间非常有限,很容易套路化、面目模糊;
但《悬崖之上》中的群像塑造能力在线,每个人物的特质都很鲜明。
全员内敛,要么是特工要么是卧底、大多需要不动声色,但每个人不动声色的类型和程度都很不同。
在接近的表现下拍不同的细腻颗粒感,很见功夫。
秦海璐饰演的王郁和朱亚文饰演的楚良,刚好是一组鲜明对比。
王郁经验丰富、处处警觉,楚良年轻单纯、很容易被套话,几乎处在有问必答的阶段。
同样,张译饰演的张宪臣和刘浩存饰演的小兰,也是一组成熟和天真的对比。
从《一秒钟》到《悬崖之上》,再看张译和刘浩存搭档,有一种“依旧是精神父女”的熟悉感。
张宪臣整个人都是绷紧的发条,深知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而小兰年纪尚小、缺乏经验,笑嘻嘻一句“我给你炖排骨”、引发张宪臣暴走“你长点心吧”。
张宪臣和周乙(于和伟饰)之间的戏份,则是势均力敌的同志、知己相见,三言两语不用赘述、很理解彼此,周乙说“你上那辆白色的车”张宪臣就毫不犹豫执行。
临终托孤,更是让人唏嘘不已。
反派阵营里,倪大红饰演的科长,谁都不信、谁都怀疑,时时刻刻如鹰隼;
但反方阵营里的年轻女特工,职务性狠辣之外,还隐隐留着几分少年人的天真,“我觉得不用怀疑周股长”。
一老一少,一明一暗,角色性格对比清晰立体。
反派中戏份最多的老金(余皑磊饰),还隐隐有几分“笑点担当”意味。
看惯了余皑磊演各路悍匪,《悬崖之上》里开局部分,他也是一贯的下手狠辣歹毒画风。
但后续他和周股长之间的斗智斗勇,则多了几分不一样的质感。
咖啡店里周乙一言不合就pua老金,于和伟一脸风轻云淡、一本正经假装自爆卧底身份“我是共产党”,余皑磊一脸懵“啥?地下党这么直接的吗?这题我不会啊”。
聪明好人吊打笨蛋坏人,一向是能产生价值快感、智力快感的双重有效做法。
更重要的是,《悬崖之上》里有具体可感的价值和情绪落点。
二,仰望和共情的双重效果。
故事里一以贯之的泪点是孩子,影片中孩子只出现了几次,但始终是重要的情绪落点。
开局阶段,抛出悬念的引子。
落地之后张宪臣和王郁夫妻分别,非常简单干脆,“活着的去找孩子”。
可见二人分头执行任务分开告别已经有很多次了,死生契阔、都是寻常事。
展开阶段,是非常精炼的铺叙。
在藏身地张宪臣对小兰说起从前的家和孩子,短短几句话,信息量和情感冲击力都很大。
情绪高潮部分,则是托孤。
张宪臣人已经不行了,连下车都是滚下去的,周乙反复询问“还有吗”、张宪臣托付完救战友们、翻过头来说还有一件小事:马迭尔饭店前要饭的小叫花子里,有我和王郁的孩子。
泣不成声。
张宪臣此前的表现,始终是极其坚强冷硬的铁血战士,纵使被敌人千刀万剐、一根一根敲碎骨头恐怕都不会哼一声,如山岳如钢铁如磐石,坚强到极致。
孩子是唯一的软肋。
越坚不可摧的人流露出牵挂和柔软之处,托孤时的情绪就越打动人。
此后周乙找到王郁,情况身份特殊、常规接头暗号被怀疑,他获取对方信任的方式,是有效但又残酷的一句话。“因为你有两个孩子,在马迭尔饭店前要饭”。
没有任何铺垫,也没有任何婉转的表述,甚至没有安慰,非常残酷,因为没时间。
老金分分钟可能回来打断谈话,一秒钟一个字都不能多说。
周乙内心明明有无数安慰和唏嘘要讲,但他只能选择最简洁最残酷的凶狠表达:因为你有两个孩子在要饭。
这是两夫妻才知道的事情,周乙说出来,就代表张宪臣死志已决、甚至是已经死亡(才会托孤)。
电影没有按照线性时间顺序播放王郁听闻之后的震惊难过,拍她迅速收拾情绪干正事、交代找小兰的方式(这一段是此后倒叙的),而在被监视被怀疑的紧张氛围中继续走进度条。
此后王郁情绪崩溃,在洗手间借水声掩盖、无声哭泣。
影片给王郁的情绪镜头很少,但有一个算一个,密度很高,秦海璐的每一段表现都狠狠打在泪点上。
故事的大结局,是周乙救出两个孩子、送到王郁身边。
冰天雪地中,这位母亲已然站了很久,头发眉毛都落了厚厚的雪,宛如一尊雕像。
看向孩子的眼神,瞬间叫人泪目。
英雄的内心世界非常崇高,拍不好就容易落入有距离感的困境、让观众觉得有隔阂,而《悬崖之上》通过孩子,拍出了共情质感。
和平年代里的年轻观众,看英雄故事大多是遥远的仰望,我们都没有上酷刑架被电击的经验,但都有对父母家人的情感;电影通过生死关头的“小叫花子里有我和王郁的孩子”“两个孩子在讨饭”,找到了英雄叙述和“普通人共情”之间的连接点,让观众在崇敬唏嘘之时也能产生共情。
从某种程度上说,影片中小兰的身份意义,和“孩子”有同构之处。
小兰这个角色的功能和处境,都相对理想化,张宪臣面对那样残酷的刑罚,楚良在乱枪中重伤后服毒自杀,周乙时时刻刻命悬一线、游走在悬崖边缘,而小兰是亮色的。
因为她是被所有人保护的希望、期待,周乙拿走她的绝命药丸:我要你活下去,看见天亮。
三,一点碎碎念。
在一众资深演员身边,刘浩存的表现明显非常稚嫩。
这是演技上的青涩,但恰好也符合角色身份里的设定,所以关于“刘浩存和别人不像同一个次元”的观感,我基本能接受。
最关键的是,王郁等人脱险之后,我等着看周乙怎么营救王子阳,结果电影里两句话就给交代了,一方是“其他人执行任务”,另一方是找内鬼交差。
逻辑上可以自圆其说,但观感上依旧让人觉得缺了一场最核心的重头戏,等着看大决战呢、突然来了句“隔壁人打完了”就落幕了。
当然,这不影响影片表达节奏的工整和价值情绪的动人。
雪落纷纷,长街行人寥寥,一片肃杀萧瑟中,有人用殷红的热血,温暖了民族的未来,换来希望。
致敬无名英雄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