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和沈家本是挚友,又因为儿子是同年同月同日生,所以格外亲近。
两次痛失孩子的痛苦横亘在两家人之间,成为永远无法弥合的伤痕。
这一切对被当做替身的“刘星”都太不公平,他变得越来越叛逆,直至离家出走。
而沈英明一家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愧疚中,三十年来都不曾减淡。
多年后,容颜已老的他们重聚,当看到李海燕躺在病榻的那一刻,一切仿佛冰释前嫌。深受良心谴责的沈浩也说出了溺水的前因后果,他们似乎也能够坦然面对。
看着这几个人的悲欢离合,仿佛他们就是那个年代的人,只是我们的镜头不小心捕捉到了他们。每个演员都严丝合缝地卡在角色里,娓娓道来的感觉让人丝毫感觉不到表演的痕迹。
刘耀军就像大多数传统家庭的父亲一样,明明深爱子女,却找不到正确的沟通方式。在演绎这位中国式父亲时,王景春填充了许多情感厚度,演出了一位父亲的不知所措和沉默之下情感的暗流。
丽云就更不用说,坐在那里不出声都带着演技,温柔如水,善良隐忍,典型的中国式慈母。
还有本片的一个重要角色——海燕。那种眼神里深切的自责和半辈子没能释怀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个小时的电影,时间就在情感的起伏中悄然流逝,丝毫没有拖沓冗长的感觉。
一种恒久的哀伤一直弥漫在影片情绪中,如鲠在喉,没有大开大合的波澜,始终保持克制,甚至没有什么烘托的背景音乐,有的也只是于无声处见惊雷的暗涌。
以为搬走就能逃离,以为离开就能忘记。就像杜江的那句台词:“从那天起,我的身体里好像长了棵树。”像海燕去世时拉着丽云的手说:“我们有钱了,你可以生了。”谁都没有放过自己。
幸好影片的最后,“刘星”回来了,那些无处安放的关心和思念终于有了出口。
一次孩童时代嬉戏的失误造成两个家庭几十年的精神枷锁,其实谁都没有错,这是一群善良的人,都选择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和过去和解。
片子最后,大屏幕出现影片的英文名“So long my son”,比中文名更给人冲击感,更直观。失去儿子的悲痛贯穿夫妇俩的大半辈子,生活太长了,如同丽云说的,时间已经停止了,剩下的就是慢慢老去。
很喜欢这种情感的隐忍,含蓄的表达。所有人都在无法改变的现状里努力地活着,人总要向前看,毕竟,地久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