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一个看不到的能量场,但生活不止家庭一处景观,跳出一地鸡毛的欢喜,多角度的艺术呈现生活也会别有洞天。热播电视剧《女心理师》,以心理学专业眼光审视人的情感罅隙,诠解城市化进程带给人的精神创伤,引导阳光走入心灵的幽暗之境。该剧在职业话语与通俗性观赏间建立了较完美的平衡,没有因专业生涩产生欣赏的违和,也没有因娱乐性稀释职业话语的庄重。《女心理师》虽然走了“都市女性 职业”的套路,不过是讨喜的手法,其实揭示的是人共同的困境。
追溯过往,不少影视剧无法在职场问题的预设和大众生活价值方面进行有机结合,往往始于办公室故事终于家长里短,职场不过是个噱头,难以展示进场对人性、人心的侵入和离场后的悲喜。现代职场规则锻造了人的新型关系,带来新成长也包括新烦恼,家庭的影响力渐渐衰弱时,职场成了替代品。片中心理咨询和精神治疗话题从小众、陌生走向大众、熟稔,这是现代社会使然。人类走入算法的时代,原有的人与人之间常态的矛盾、摩擦,正在遭遇精细化或专业化的解释,由此,探索人与社会的本质,学会更理性地认知和批判,成了文艺作品的应有之义。
《女心理师》以案例形式分成一个个桥段,从心理障碍者的视角透视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交织的人际关系,以及由此关系衍生的爱恨。置身在滚滚人流中,以自舒适为中心判断取舍,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强烈的自我存在感碰到现实的羁绊时,那种绝望感尤其深厚和强烈,促使他们做出一些极端行为,自杀、自残或者他杀、伤害。当这些心理障碍者不停涌现,典型病例不断叠加时,现代都市病已成为一股热流,在城市的巷道奔涌,腐蚀着城市的精神健康。《女心理师》以专业的显微镜下探视都市中弥漫着的忧郁、失眠、仇恨和不甘的病毒。剧中讲述的故事悬浮于日常,最终回归到心理,不让心理蒙尘,一段故事就是一段心灵史。
作为心理咨询师,贺顿对周围环境有着超凡的捕捉力、判断力和角色转换能力,使她世事洞明,发现一个个救赎的通道。作为心理治疗师,贺顿有着残缺的童年,生活在病态母亲的阴影中,遭受着心理魔性啃噬,有幽闭恐惧和魔鬼的冲动。从这个角度来看,贺顿悲惨的身世,打破了社会对心理治疗师的神化或者魔化,心理治疗师也是普通人,是现实的存在。她要治愈人,也要防止心理病魔的反噬,天使和魔鬼就是心理是否健康的两种原型。
女主贺顿整部剧在专业的知性和情感的真诚之间做到了平衡,感情纷而不乱,极端趋于平和,用智慧抚慰每个躁动的灵魂,让城市的夜晚恢复应有的宁静。但是,专业操作只是一针强心剂,治疗师真诚情感的输入,唤回患者迷失的心,治愈灵魂的痛。但最终真正能守护患者心灵的是人自己,因此,我们必须学会抵御社会风险,增强防范能力,心理治疗师不过是心灵的引渡者,给予患者生活的力量。
《女心理师》在现实主义题材中,选择小角度切入,却获得了意外的现实性。面对城市人亚健康的精神特征,人与人关系不断拧紧的状态,以充满硬度的专业知识弥合孱弱的人际关系,疏解人内心的扭曲和不安,这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导演柯汶利充分利用他对悬疑剧的创造能力,使得该剧镜头语言丰富、节奏干净利落,细节铺陈细致,悬疑感足,还极具电影感。只是,悬疑和轻喜剧的穿插,冲淡了这部正剧的凝重感。不过,正如导演所说的,“悬疑只是手段”,《女心理师》的内容和主旨是温暖的,让我们看到艺术的专业化思考,对人专业化的抚慰,对心灵的真切关怀。(作者:雷军,原军事经济学院基础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