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师父》开始,内地电影中的“武侠”一词,似乎焕发出来了新的光辉,这种光辉的焕发之下,徐浩峰经历了好几年的颠簸。从2011年《倭寇的踪迹》,2012年的《箭士柳白猿》再到2015年的《师父》。徐浩峰可以说是开创了一个时代,在他的这些作品的背后,我们似乎能找到一些关于武侠另类的“踪迹”,这有关徐浩峰,对于喜欢武侠的人来说,焕然一新。
《挟刀揉手》是电影《师父》的同期纪录片,本片主要讲述的是影片《师父》背后的不为人知的故事,其次,影片为我们阐述了徐浩峰的武侠理念以及发展路程。另外,《挟刀揉手》中用大量的篇幅来叙述了徐浩峰理解的武侠的合理性,从而派生出来一种新的武侠理念,这种理念正是《师父》这部电影的核心内容。
其实你即使不看《挟刀揉手》,大体上也能明白徐浩峰的武侠理念究竟是什么。早在《倭寇的踪迹》中,徐浩峰就为我们展示了他的武侠理念,并将《师父》中的踢馆立派进行了初步尝试。而在《师父》中,这种踢馆的设定就已经非常成熟了。除去对传统武学的了解以及全新解释,徐浩峰还善于融合中西方武术理念。在《师父》中,我们所看到的一击必杀实际上徐浩峰也做了解释。对于西方搏击过程中演化而来的这种决斗理念其实是跟东方的武学理念有相似之处的。
以往我们的武侠电影中,总是强调着花架子,武术慢慢的演变为了一种表演性质非常浓厚的运动,而传统武学的精髓就是一击必杀,是一种杀人技。这点在香港电影中,我们也能深刻感悟到。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杀人技慢慢的没有了市场,最终,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武术,就成了流于形式的花架子,这也是很多武侠电影被诟病的地方,看似飞天遁地,实际上却没什么出息。
徐浩峰的《师父》准确的说是徐浩峰这个创作者,他给予了传统武术一次发声的机会。这个机会是非常宝贵的,而且对于日后我们的武侠片革新来说也是非常可贵的。作为专业人士,或许徐浩峰所言,并不能算是非常准确,但是徐浩峰做的事情却是对于之前的传统的冲击。影视作品是一种媒介载体,在这种媒介载体之下,很多行业可以将自己的面貌展示给更多的观众,观众在观看影视作品的时候自然会对于一个行业产生印象。如果这种“印象”是合理的,那么对于这个行业来说,影视作品就是一种催化剂,催化这个行业不断地发展进步。反之,影视作品越多,这个行业也就越发地凋零且被大众所不能容忍。
在传统的武侠被很多创作者以一种不易察觉的方式“转向”,徐浩峰的作品的出现,无异于给予这种大方向一种不同的声音。即使是徐浩峰没有能做到彻底的扭转一个行业的方向,但也能让这种声音慢慢的走近大众,慢慢的改变大众对于传统武学的认识。这一点是尤为珍贵的。
《师父》的整体画风是丑陋的,甚至于廖凡饰演的陈识即使是最潇洒的六点半棍的混打场面也是并不十分美观的。但是《师父》在上映后却引发了一次关于传统武学的讨论小高潮,这是为何?原因很简单,《师父》找到了传统武学最基本的那一面,并将其展开讨论。
陈识与郑山傲起初的认识是一样的,开山收徒为的是要将传统的技艺保留下去,然而开山收徒也意味着要不要教徒弟真本事,两个人对于后者的理解出奇的一致,那就是不教或者少教。然而陈识的徒弟却让他打破了这一门规。最终,陈识以一己之力挑战了整个津门武林,并重创了一大批以武林高手自持的人。
《师父》这部电影对于传统的武侠片的影响就如同影片中的陈识对于整个津门武林的影响是一样的。没有人愿意舒适区被别人打破,然而徐浩峰携带着自己的作品硬生生的打破了别人的舒适区,这就是他对于武侠电影的新定义。这一点是难得可贵的。
最早的《倭寇的踪迹》可以看作是一次实验,而随后的《箭士柳白猿》依旧是对于他自己的武林理念的一次诠释,虽然两部影片都在讲述不一样的故事,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理念。武术的传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一般的传承并非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师父收一个弟子,弟子将本门发扬光大。这在很多传统武侠电影中,逻辑脉络就是这样。但在徐浩峰了解的武侠中,师父收弟子是分门别类,有的弟子只是挂名,有的则可以关门,还有的才能最终成为继承人。就这一项,之前的武侠片是不会说的这么清楚明白的。
而后关于决斗时候我们所看到的“丑陋”徐浩峰也有深入的了解,武术在决斗时候基本上是一招定胜负的,我们所熟悉的那些大战三百回合等现实决斗中是非常不实用,而徐浩峰将原本非常复杂的武术用一种干净利落的方式展现了出来,且非常有逻辑而且很合理,这或许就是徐浩峰自己的江湖吧。
……
你好,再见